文物收藏|华夏正声,千年回响:写在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成立20周年之际

河南日报客户端采访人员 温小娟
文物收藏|华夏正声,千年回响:写在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成立20周年之际】“青青子衿 , 悠悠我心……”12月28日下午14:30分 , 当乘客从郑州地铁4号线会展中心站走出时 , 绵延悠长的天籁之音仿若从远古穿越而来 , 循声而去 , 却被眼前唯美的古典国风视听盛宴深深震撼:钟鼓磬瑟 , 箫管琴笙 , 汉舞唐韵 , 这一刻 , 世界仿佛凝结在精妙绝伦的旋律中 。
这是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首次将“贾湖骨笛”等活态化的音乐文物带入地铁空间 , 以快闪表演方式走进百姓日常生活 , 用承载着数千年文明的音乐文物传唱“历史好声音” , 穿越数千年时空的古老乐音与新时代的步伐在这里同频共振 。
创建于2000年的华夏古乐团已经走过了20年的风雨历程 。20年来 , 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 谱写着中华民族共同的音乐文化记忆;20年来 , 他们始终坚持梦想创造了无数奇迹 , 实现了中华古代音乐的当代华美重现 , 把华夏正声传递到大洋彼岸 , 让世界聆听中国 。
文物收藏|华夏正声,千年回响:写在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成立20周年之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让文物奏乐、让文物唱歌、让文物跳舞 , 是我们的初心 。”
8000年前 , 舞阳贾湖先民手执精致的骨笛吹响了优美的旋律 , 迎来了华夏文明的曙光 。
8000年后 , 这支乐器成了华夏古乐团演出舞台上当之无愧的“主角” , 它发出的远古回响闻者动容 。
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贾湖骨笛 , 改写了中国音乐史 , 它是我国音乐考古史中出现的最早的吹奏乐器实物 。出土之初 , 专家用它吹奏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 , 贾湖骨笛以其独特的音律性能震惊世界 , 是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之首 。
“骨笛虽然是我们复原的第一批音乐文物 , 但最开始是用树脂材质、骨粉做的 , 虽然是仿制贾湖骨笛 , 但外观、材质、音色都和骨笛相去甚远 , 吹起来总是缺乏真实感 。”华夏古乐团骨笛演奏者贺小帅说 。
2016年 , 华夏古乐团从一位藏族鹰笛的手艺人那里找到了几根骨头——来自草原上自然死亡的鹰或秃鹫 , 其中一根 , 形状大小都和贾湖骨笛接近 。华夏古乐团为此成了项目小组 , 跑遍了全国许多地方 , 最终在南京找到了制作骨笛的师傅 , 并参与了骨笛制作过程 。在演出之余 , 近几年新晋入团的演奏员晏文涛等一遍遍地抛光打磨骨笛 , 打磨砂纸从80目更替到5000目 , 当他第一次吹响这支真正的“骨笛”时激动不已 , 仿佛8000多年的音乐文明传承到了他的手中 。
骨笛只是华夏古乐团复活音乐文物的一个缩影 。20年来 , 从八千多年前的骨笛开始 , 到五千年前的陶埙、四千年前龙山的特磬、三千年前夏王宫的铜铃 , 再到两千多年前的两周钟鼓磬瑟、管箫琴笙 , 一千多年前的歌舞乐俑……他们复活了乐器实物、音乐图像、音乐文献等300多件音乐文物 , 编译创作了100多首乐曲 , 一件件文物跨越历史时空而来 , 幻化成一幕幕鲜活的音乐场景 。
在今年华夏古乐团成立二十周年音乐会上 , 根据汉代画像砖重构的“建鼓舞” , 两位演员分别于鼓的左右执桴击鼓 , 且鼓且舞的精彩表演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
“河南博物院音乐文物馆藏丰富 , 比如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乐器编铙、陶埙等 , 为我们展现出完整商代乐器的组合关系;鹿邑长子口墓出土的骨排箫是目前可见的我国最早的排箫实物;淅川下寺出土‘王孙诰’编钟是春秋时期音乐性能最为完备的编钟组合之一 , 构成了完整的中国音乐文化链条 , 而且这些乐器都属于那个时代的顶流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 , 让文物奏乐、让文物唱歌、让文物跳舞 , 正是我们创建华夏古乐团的初心和梦想 。
在马萧林看来 , 华夏古乐是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延伸 , 从展厅延伸到舞台进行艺术化的解读 , 拉近与大众的距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