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和尚:我没有拆散他人姻缘,我比窦娥还冤


 法海和尚:我没有拆散他人姻缘,我比窦娥还冤
文章插图
被列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白蛇传》,描述的是千年蛇妖白素贞与凡夫俗子许仙浪漫曲折的爱情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故意拆散许仙与白素贞姻缘的金山寺住持法海和尚,成了干涉婚姻自由的反面人物。僧人素来以慈悲为怀,可法海却因充当封建卫道士而遭千夫所指,实在令人唏嘘。
《白蛇传》作为民间传说,故事情节当然纯属虚构。不过,历史上法海倒是真有其人,而且确系镇江金山寺住持。据明代《京口三山志》、清代《金山志》等史料记载,法海俗名裴文德,人称裴头陀,是唐宣宗时的宰相裴休之子。真实的法海,其实是个受人敬仰的得道高僧。
 法海和尚:我没有拆散他人姻缘,我比窦娥还冤
文章插图
裴文德出身于崇佛之家。其父裴休虽身居高位,却是一名忠实的佛教徒。在中国佛教史上,裴休有“护法宰相”和“宰相沙门”的美誉。会昌三年至大中元年(843-847年),裴休曾担任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与南禅沩仰宗创始人、湖南宁乡沩山密印寺住持灵祐禅师结下了深厚情谊,并自称灵祐弟子。宁乡密印寺在唐武宗时期的会昌佛难中一度被拆毁,但到了唐宣宗大中年间又由裴休捐资重修,并请唐宣宗御赐了寺额。裴休不仅自己对佛教十分虔诚,而且把据称已入选翰林院的二儿子裴文德送去密印寺当了和尚。裴休晚年致仕后,未回老家河内济源(今河南济源),而是来到了宁乡沩山生活,直至终老。
裴休送子出家这事,正史中并无记载。但在《禅宗全书》中,收录了一篇《裴休送子出家警策》的箴文。文中,裴休劝勉其子从挑水劈柴做起,精勤向道,求得智慧。又作偈曰:“含悲送子入空门,朝夕应当种善根。身眼莫随财色染,道心须向岁寒存。看经念佛依师教,苦志明心报四恩。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间天上独称尊。”如果该箴文及偈语真是裴休所作,那么送子出家这事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法海和尚:我没有拆散他人姻缘,我比窦娥还冤
文章插图
被父亲送入密印寺出家的裴文德,据说起初并不心甘情愿。因寺庙中的生活清苦,裴文德曾发牢骚说:“和尚吃水翰林挑,纵然吃了也难消。”不巧被灵祐禅师听见了,于是顺便回应道:“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南禅宗主张顿悟,裴文德大约从灵祐禅师的回应中顿然领悟了出家是一种因缘。既然是命运安排,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裴文德从此摒弃杂念,潜心向佛。
因修行苦行僧,裴文德被人称为裴头陀。头陀就是苦行僧的意思。在密印寺修行数年以后,裴头陀开始了他的杖锡云游之旅。首先是上庐山参禅。庐山历来是南方的佛教中心,寺院众多,高僧辈出。裴头陀在此访学了一段时间,进一步领悟了佛教真谛。其后,裴头陀继续东游,抵达了镇江泽心寺。
 法海和尚:我没有拆散他人姻缘,我比窦娥还冤
文章插图
泽心寺是一所始建于东晋的古道场。泽心寺所在的氏俘山,当时是长江中的一座岛屿(清代时因长江水流变迁,氏俘山与南岸相连成为了内陆山),人称“江中一朵芙蓉”。南朝时期,崇信佛教的梁武帝,曾于天监四年(505年)在此举行过佛教盛典——水陆法会。泽心寺也因此被视为后世水陆法会的滥觞之地。全盛时期,泽心寺有和尚三千多人。但到了晚唐时期,由于年久失修,泽心寺早已经破败不堪。裴头陀目睹泽心寺的荒凉景象,萌生了修复这座古刹的念头。
此后,裴头陀一边化缘募集资金,一边亲自动手修复寺庙。一天,他忽然从古庙里挖出了一坛黄金。这一发现着实让裴头陀吃惊不小。不知道那时有没有发现宝藏必须上交的规定,也许裴头陀有过用这笔财富重修寺庙的想法,但最终他还是将这坛黄金交给了官府。地方官员于是将此事呈报朝廷。当时的皇帝唐宣宗比较贤明,大约也想借此机会表彰一下裴头陀的义举,便将这坛黄金返还给裴头陀,用于修复寺庙,并下诏将泽心寺更名为金山寺,钦赐裴头陀法号“法海”。重建后的金山寺规模宏伟,声名远播。法海则被尊为金山寺的“开山第二祖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