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承认朱元璋对解缙的喜爱,因为从洪武十七年到洪武二十九年期间,正是明朝文字狱频发的时期。朱元璋绝对不是好脾气,却能容忍解缙接二连三对政务的指指点点,这点似乎让很多人都大跌眼镜。
甚至在李善长的问题上,朱元璋也只是让解缙回家,并没有赶尽杀绝,且定下了十年之约。十年之约的意思就是:朱元璋要把解缙当做储备干部留给后人。
之后朱元璋驾崩,适逢解缙母亲丧期,在母亲还没下葬,父亲年迈的时候,解缙奔赴南京为朱元璋吊唁。此举被朝中有心人做了文章,解缙被贬到了河州。一直到建文二年,朝廷的风向变了,解缙才有机会重新回到南京,进入了翰林院。
文章插图
建文帝
之后便是朱棣登基,解缙作为第一批向朱棣表示归附的年青官员,得到了朱棣的重用,被选入内阁,成为了朱棣的政务顾问,之后参与了修史和《永乐大典》的编撰。
但即便在永乐年,解缙依旧延续着洪武时期的低情商表现。
第一,解缙肆意评价同僚。
封建历史上的官场讲究一个以和为贵,大家都是同朝为官,以后没准就发达了,谁就落魄了,在面子上都要过得去,不把路堵死。解缙是真的奇葩。他不但随意评价朝中官员,并且完全不在乎场合,当着皇帝面这么说,当着同僚的面也这么说。
文章插图
明代官员
我们看看解缙是怎么说的:蹇义天资厚重,中无定见;夏元吉有德量,不远小人;刘隽有才干,不知顾义;郑赐可谓君子,颇短于才;李至刚诞而附势,虽才不端;黄福秉心易直,确有直守;陈英刻于用法,尚能持廉......
这还只是部分的节选,其中的名单不乏朝中老资历的重臣干才,用解缙的话这么一说,怎么听都是在挑错。当然,我承认解缙看人很准,这次对群臣的评价也是皇帝要求的,但没有人像他这么直的,言语间毫不客气。要是让杨士奇来做这份问卷,保证是一个相反的效果,老杨绝对能把上面的人在皇帝面前统统夸一遍。
第二,解缙恃才傲物。
大文人的一个通病,就是骄傲。这是多年读书熏陶出来的,没得治。
解缙的傲娇,除了看不起身边的同僚外,顺带也看不起皇帝朱棣。
文章插图
《永乐大典》
朱棣在修《永乐大典》之前,曾经小试牛刀,小规模地修过一套书。也是解缙主持的,效果很好,皇帝很满意。之后朱棣让解缙去修《永乐大典》。
解缙以为皇帝就是三分钟热度,就随便弄了个初稿。解缙有大才,却也太相信自己的才华,不想惹得朱棣大怒。之后更是直接让姚广孝参与了此事,监督解缙干活。
第三,解缙仍习惯对诸事“指手画脚”。
解缙爱管事是出了名的。你说做臣子的,自然对朝政有权发表意见,但说观点归说观点,也稍微注意下自己的语气说辞,也不用事事都要掺和一脚吧。
解缙属于什么呢?就是自己发表完观点之后还不过瘾,还要帮别人代笔写奏疏,之后还要在别人名字旁边签上自己大名。
文章插图
朱棣
说难听点到了后来,除了皇帝烦他,朝臣们也烦他,因为只要解缙在,事情就多。
第四,解缙在“夺嫡之争”中实在太跳。
解缙和杨士奇,杨荣等人在帮助太子朱高炽巩固储君之位的事情上,完全是两种风格。解缙是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支持太子的,去东宫去得那叫一个频繁。只要朱棣问起东宫和其他皇子的情况,解缙就一个原则:太子做什么都是对的,其他皇子做什么都是错的。
杨士奇这些人呢?杨士奇他们也是支持太子朱高炽的,但是非常低调隐晦,能和太子走远点,绝对不挨到跟前,甚至连朱棣都觉得杨士奇属于中间派。
推荐阅读
- 1月演出来啦,更有大咖作品上演
- 鬼谷子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从来不与这3种人深交,以免惹祸上身
- 国风┃梁思成生母李蕙仙——一个比林徽因更有大智慧的女人
- 西游记中,为何只有大唐境内没有妖怪你看镇守中土的是哪位大神!
- 此人是梁山地妖星,地煞中资格最老,本领低微却有大优点
-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正的唯一接班人,若非早死,蜀汉会有大改变
- 近代史|“晚清四大冤案”之一的刺马案,始作俑者到底是谁?一定有大人物
- 秦始皇陵墓中藏有大量珍宝,其中有一把神兵,不知什么时后出现!
- 汝有大疑,谋及卜筮!
- 灭绝师太至死都不知,周芷若“身世”有大秘密,不然早把她拍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