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不顺的孟浩然,为何被李白、王维、王昌龄等奉为至交好友?

在中国人的记忆之中,《春晓》一诗是绝对是诗歌启蒙的首选,而写出这首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诗歌之人,正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
仕途不顺的孟浩然,为何被李白、王维、王昌龄等奉为至交好友?
文章插图
盛唐之时,文人皆以出仕拜相为至高的理想,孟浩然也不例外。然而终其一生,孟浩然也是怀揣着他的“仕途梦”平淡地走完了自己“隐士”之旅,可谓生不逢时,可哀可叹。有人说,他除了久负诗名之外,在功名利禄方面没有任何建树,堪称大唐最失败的诗人。但成功没有固定的标准,孟浩然虽没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他却拥有着最纯粹、最高雅的友情。身为富二代,归隐之余还是想要入仕孟浩然出生于盛唐时期湖北襄阳的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世家,按现在的话说,一辈子吃穿不愁,是个典型的富二代。他自幼在家熟读经典巨作、诸子列传,年纪渐长则漫游吴越,交友甚广。《唐才子传》中述,孟浩然曾与同乡文人张子容隐居在鹿门山数年。对此,我们不禁心生疑惑——好好的2个青年才俊,为何不趁年华大好去周游四方、追求功禄呢?其实,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完全是受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
仕途不顺的孟浩然,为何被李白、王维、王昌龄等奉为至交好友?
文章插图
盛唐之时,人们认为根本不存在那种纯粹如仙人一般的隐者。那些归隐之人,是将自己姑且“装扮”成隐士,在山水之间仰望待时,当权贵、帝王踏访山林,寻求隐逸的高人雅士时,韬光养晦的隐士就会因得到贵人的赏识而入仕封官,这条路和参加科举考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时称“终南捷径”。实际上,张子容要比孟浩然想法更多一些,同为20出头的年纪,张子容除了平日里跟好友孟浩然诗文唱和之外,还抓紧时间闭门苦读,择机入仕。公元713年,张子容不肯再在乡野间空等,苦学多年的他拜别孟浩然,要去长安应试。张子容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才考中进士,先是被派往江苏武进当了一个县尉,后因处事不力先被贬为晋陵尉,之后又被贬为乐城尉。10余年后,当孟浩然偶然间听闻好友张子容被贬至乐城为官,便兴冲冲地前去探望。张子容得知故友孟浩然即将来访,马上驱车到离自己郡城约70里的上浦馆驿去迎候他。
仕途不顺的孟浩然,为何被李白、王维、王昌龄等奉为至交好友?
文章插图
这一年的除夕,孟浩然就是在乐城郡内张子容的官邸度过的。两个老朋友久别重逢,感慨良多,他们彻夜秉烛,把酒言欢,共叙分别后二人各自的经历和趣事。孟浩然在张子容那里待了月余,便借口起了思乡之情欲返乡回家。深知孟浩然性情的张子容也没有强留,备了一份重礼,为孟浩然准备好了船只,两个人还在码头即兴互赠了送别诗,方才依依不舍地分别。张子容虽然已入官场多年,但他却从未沾染官场拜高踩低的习气,面对昔日旧友、已经37岁还无官职在身的孟浩然,张子容依旧待其亲密真诚、坦率有加,足见二人友谊之纯粹,绝不会因两人身份地位的差别或者是时间的流逝而产生变化。后世称孟浩然与张子容的关系为生死交。从张子容那里回到襄阳的3年后,孟浩然已经40岁了,苦等数十年,他依然没有等到前来山中寻访自己、发掘自己才华的贵人。
仕途不顺的孟浩然,为何被李白、王维、王昌龄等奉为至交好友?
文章插图
古人平均寿命只有50岁左右,对年及40岁的孟浩然来说,显然不能再这样蹉跎光阴,于是,孟浩然决定抛下清高,改走科举入仕之路。文采斐然、也得好友举荐,孟浩然却屡仕不入在鹿门山中隐居多年,孟浩然不仅留下了许多著名的田园诗作,自在无忧的生活境遇还真将他养出了一身的隐士范儿。隐居之余,孟浩然也多次负剑外出游历,以自己的诗作当拜帖,结交下了不少诗酒挚友。如李白、张说、韩思复等人,都由衷地将诗文卓著的孟浩然引为挚友,其中,狂放不羁的李白还是孟浩然的崇拜者,专门为孟浩然赋写的名诗流传至今的就有5篇之多,而李白一生却从未对他人如此相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