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红陈景润的徐迟:出身南浔名门望族,最后一部作品献给家乡

1978年1月的《人民文学》杂志上,出现了一篇与众不同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这篇报告文学的主人公,是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
在上世纪70年代,文学作品所歌颂的对象,一般是工人、农民、解放军。知识分子属于被改造、教育的对象,是“臭老九”,本应在“批倒批臭”之列,怎么可能作为一篇文学作品的主人公来进行大张旗鼓的赞美呢?《哥德巴赫猜想》第一次对一个有争议的科学工作者进行热情讴歌,让“陈景润”3个字传遍神州大地,成为几乎家喻户晓的人物。
写红陈景润的徐迟:出身南浔名门望族,最后一部作品献给家乡
文章插图
《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正是从江南小镇、湖州南浔走出来的报告文学作家徐迟先生。

徐迟,原名徐商寿,1914年10月15日出生于湖州南浔镇德懋弄6号。德懋弄是南浔镇最中心店铺后面,往北伸出的一条小巷。这条小巷里面,居住的都是南浔本地富豪。事实上,徐迟家里就是南浔的名门望族。
写红陈景润的徐迟:出身南浔名门望族,最后一部作品献给家乡
文章插图
徐迟家族世代居住在南浔,从清朝晚期开始兴旺。1852年,徐迟的曾祖父徐延祺考中了举人——这是徐氏家族第一个举人,在当时可是了不起的大事。后来,徐延祺进入官场,当过内阁中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事务军机章京。
在徐延祺以后,徐氏家族人才辈出,在科举考场上屡有斩获,考中举人、秀才、痒生、太学生、国学生的比比皆是。到了徐迟父辈,依然文风鼎盛。徐迟的父亲徐一冰留学于日本大森体育学校,回国后与徐傅霖、王季鲁等人创办了中国体操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近代体育专门学校。
南浔人素有经商的传统,其中最有钱的几十名富商被誉为“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徐氏家族也不例外,不乏走出经商的创业人士。徐迟的堂叔徐轶唐,因为经营湖丝赚得盆满钵满,是“七十二金狗”之一。
难能可贵的是,徐氏家族向来注重崇文重教,诗书传家。徐迟出身南浔的名门望族,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样的背景,对于徐迟以后走上文学道路,一定有着深远的影响。
写红陈景润的徐迟:出身南浔名门望族,最后一部作品献给家乡
文章插图
南浔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这里的小巷和长街,这里的水潭和细浪,给徐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六七十年后,他还热情地用66个“水晶晶”来赞美了“水晶晶的家乡”——南浔古镇。

徐迟长大了,走上了求学的道路。1927年,13岁的徐迟进入南浔中学读书。当年秋天,徐迟来到上海,进入上海光华大学附中读书。1931年,17岁的徐迟考入东吴大学。1932年,徐迟在北上参加抗日时,借读于燕京大学。就在燕京大学读书期间,徐迟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在《燕大月刊》上发表了散文处女作《开演之前》以及一些短诗。
在上世纪三十、四十年代,徐迟发表了大量小说、散文、诗歌,一度在郭沫若主编的《中原》季刊担任执行编辑。抗战胜利后,徐迟没有像其他文艺青年一样前往解放区,而是回到了家乡南浔,在南浔中学任教。1949年4月,南浔解放在即。徐迟带领学生,前往湖州迎接解放军。
写红陈景润的徐迟:出身南浔名门望族,最后一部作品献给家乡
文章插图
他抑制不住心情的激动:“多么美丽的早晨啊!路边都开满了各种野花,我一路走着,一边儿采撷它们,直到手上有了一大把光辉灿烂的,五彩缤纷的,鲜丽的花束。这是我准备好了,要献给我遇见的第一个解放军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徐迟到北京参加了第一次文代会,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幕。
徐迟英语非常好,早年曾经翻译过雪莱的诗集《明天》、罗曼·罗兰的《托尔斯泰传》、爱伦堡的《巴黎的陷落》等文学著作,因此被分配到国际新闻局工作,负责编辑英文刊物《人民中国》。1950年,当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徐迟两次深入朝鲜战场,写下了《平壤被炸目击记》《走过那被蹂躏的土地》等战地通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