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徐迟与物理学家杨振宁的一次相遇


作家徐迟与物理学家杨振宁的一次相遇
文章插图
文/慕津锋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徐迟文库”中,珍藏着一封1986年6月9日,徐迟写给美国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的书信。信的全文如下:
振宁先生:
前年承蒙在石溪接见,归来写成文章,尚未定稿。拣出四章呈政,希望抽时间过目,改正和批评。
我的通信处是武昌东湖路20号4门2楼一号。
麻烦你,谢谢你,也很想念你,祝你
捷报频传
徐迟
86年6月9日
在该信的左下角,杨振宁教授用圆珠笔写了一封短的“回信”。
徐先生:谢谢你特地送给我你的文章,我实在没有功夫看,如发表请注明我未过目,至感。杨振宁
一页信纸,两位名家的信,在我多年的征集工作中实属少见。
作家徐迟与物理学家杨振宁的一次相遇
文章插图
徐迟,原名徐商寿,1914年10月15日,出生于浙江吴兴(今湖州)南浔镇。我国著名诗人、报告文学家、散文家和评论家。徐迟在新中国报告文学领域曾作出过突出贡献,其代表作有《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祁连山下》、《生命之树常绿》等。其中,《哥德巴赫猜想》与《地质之光》均获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徐迟在信中所说“前年承蒙在石溪接见”,指的是1984年11月13日,徐迟在美国纽约长岛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对杨振宁所进行的采访。那一年8月,徐迟接受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营(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的邀请,前往美国访问。在访问之前,徐迟便打算访问一位在美的华裔高能物理学家,或李政道、或杨振宁、或吴健雄、或丁肇中。在访问华盛顿时,徐迟曾向中国大使馆提出了这个想法。后来,在芝加哥参观时,徐迟结识了清末革命烈士邹容之孙邹镗先生,徐迟再次提起这个设想。没想到邹镗先生真的联系上杨振宁本人。杨振宁博士同意徐迟前去纽约自己的办公室采访,约定的时间为1984年11月13日。杨振宁建议徐迟到达纽约后,坐上午十时二十二分从纽约开出的火车,十二时一刻到达石溪站后,他会在车站接站。
作家徐迟与物理学家杨振宁的一次相遇
文章插图
11月13日早晨,《人民日报》驻联合国首席采访人员陈忆村送徐迟和采访人员洪蓝到纽约市滨州铁路局,乘坐前往长岛的火车。十二时一刻,火车正点进入石溪车站,杨振宁博士和他的助手聂华桐博士已准时在出站口接站。杨振宁给徐迟的第一印象是“杨振宁这年六十二岁,但看上去不像那个年纪。英俊而持重,好像憋足一股劲头似的,有一双闪光的眼睛。一交谈,我就感到他思维敏捷,必定决策果断,办事精干,……”
作家徐迟与物理学家杨振宁的一次相遇
文章插图
接到徐迟已近中午,杨振宁请徐迟到一家中餐馆吃饭。在餐厅,两人刚一交谈就“顶上了嘴”。徐迟说:“原子物理学家奥本海姆曾经说过原子物理高深艰奥,世俗经验无法理解,很难进入文史作品中,我对这话不太服气。”杨振宁博士说:“不服气也没有用,他确实高深艰奥。”徐迟说:“天下无不可理解的学问,只要能写出文章来,绝无读不懂的道理来。”见气氛不太和谐,杨振宁博士笑了笑,转过话题,和徐迟谈起别的事情。
餐后,杨振宁邀请徐迟前往石溪分校物理大楼里的办公室座谈。到办公室后,徐迟和杨振宁相对坐在一张办公桌对面。在杨振宁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只装有爱因斯坦的镜框,爱因斯坦衔着烟斗,用严肃的深思的眼睛,注视着一场即将到来的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的交谈。
作家徐迟与物理学家杨振宁的一次相遇
文章插图
杨振宁博士落座后开口问:“你想问我什么?我该怎么跟你谈?”
徐迟说:“主要是两个问题,先说第一个,你得诺贝尔物理奖的那个科研成果是怎么回事?大家都想知道,大家都不很明白。你能不能一句话一句地,用几句话,五句、十句或十来句话,用比较容易了解的话给我、给大家说得简单明了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