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国宝秘藏558年后:被子孙10块大洋贱卖

每一件国宝,似乎都有一段曲折传奇的过往。
1085年,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为报答好友孙觉(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岳父)的款待之恩,画了一幅《潇湘竹石图》送给孙觉。
此画是其存世的三幅绘画真迹之一,另外两幅分别为《枯木怪石图》《雨竹》。
苏轼《潇湘竹石图》(局部) 中国美术馆藏
传家国宝秘藏558年后:被子孙10块大洋贱卖
文章插图
《枯木怪石图》在抗战时流入日本,《雨竹》珍藏于台北故宫,收藏于中国美术馆的《潇湘竹石图》成为大陆孤本,珍贵程度可见一斑。而且就在前段时间,苏轼《枯木怪石图》现身香港佳士得秋拍,以4.636亿港币的天价成交,成为中国书画拍卖第二贵作品!
苏轼《木石图》
传家国宝秘藏558年后:被子孙10块大洋贱卖
文章插图
成交价:4.636亿港币
虽不可在市场中流通,但对比《木石图》的成交价,《潇湘竹石图》价值可想而知。
除了是苏轼仅有的三幅传世画迹之一,《潇湘竹石图》还有什么了不得的地方呢?
艺术上的不凡造诣
苏轼画像
传家国宝秘藏558年后:被子孙10块大洋贱卖
文章插图
竹与石在中国绘画题材中备受青睐,久盛不衰。苏轼也偏爱“竹石”题材,曾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句,《潇湘竹石图》正是其绘画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所作之竹“大抵写意,不求形似”,是典型的文人画创作风格。
传家国宝秘藏558年后:被子孙10块大洋贱卖
文章插图
宋 苏轼 潇湘竹石图 绢本墨笔 28x105.6cm 中国美术馆藏
《潇湘竹石图》采用长卷式构图,展现了湖南省零陵县西潇、湘二水合流处遥接洞庭的苍茫景色。
整幅画作以潇湘二水的交汇点为中心,远山烟水,风雨瘦竹,近水与云水、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产生强烈对比,画面极富层次感,让人在窄窄画幅内如阅千里江山。
流传有序的身世
传家国宝秘藏558年后:被子孙10块大洋贱卖
文章插图
除了艺术上的不凡造诣,《潇湘竹石图》最难能可贵的,是其流传有序的身世。近千年的辗转流传,画作上承载了元明的26家,共计3000多字的题跋。这些题跋有的叙事,有的赏析,有的仅是发表赞叹之情,今天我们所知的画作流传历史也是从这些题跋中所得。
湖南书画收藏家杨元祥是画作中第一位留下墨迹的文人,元惠宗元统二年(1334年),《潇湘竹石图》流传250多年后,被湖南书画收藏家杨元祥在一位故人家中见到。最后,杨元祥引荐南京梁台的杜德甫用黄金20两买下了此画。
李氏家族秘藏558年
明洪武初年(1370年),梁台大收藏家李秉中用黄金50两从杜德甫手中买走《潇湘竹石图》。
李秉中将此画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死前曾告诫儿子李从善:“此画是传家之宝,李家子孙不得贱卖,否则我将死不瞑目!”李从善遵从老父遗嘱,将此画重新装裱后藏于家中,子孙代代相传。
传家国宝秘藏558年后:被子孙10块大洋贱卖
文章插图
杨慎(明朝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古画传到第八代子孙李甲峰手中,当时李甲峰在四川江阳做官,于是将古画带到了江阳。在江阳,李甲峰偶遇了70岁的明朝大才子杨慎。杨慎对此画赞不绝口,并在画上留下题跋后才离去。第二年,杨慎在云南保山死去,这一题跋成了他的绝笔。杨慎的题跋让古画增色不少,古画身价倍长。
转眼三百年过去,李家此时家道已经中落,但依然不敢贱卖家传古画。1928年春,李家子孙李长勋为筹集大烟钱竟将祖先牌位推倒,从牌位后的墙壁里盗走了这幅古画。李长勋将古画卖到北京风雨楼古玩店,但古玩店专家认为这古画是赝品,顶多是明代人的临摹,于是用10块大洋买下了这幅画。此画在李家传承了558年,就这样流失了出去。李长勋盗卖古画违背祖宗遗愿,自然不敢回家,便带着这10块大洋离家出走,最后下落不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