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造车:一场没有惊喜的心智战争( 二 )


对于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 , 我们有着长期的跟踪:2020这一年 , 电池(甚至是电动车产业)的最大技术进步在于“物理异构”层面的突破 , 较大幅度提升了单一车辆的电池额定容量(提升幅度接近或超过50%)——从比亚迪(SZ:002594)的刀片电池 , 到宁德时代(SZ:300750)的CTP技术 , 再到特斯拉的4680无极耳电池 , 莫不如此 。
苹果造车:一场没有惊喜的心智战争文章插图
图3:特斯拉4680无极耳电池模组内部 。 来源:网络
但即使是这样 , 当前全球所有量产电动车的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普遍亦只有160wh/kg 。 这样的能量密度只有再翻升1.5倍 , 即达到到400wh/kg , 其续航能力才能与燃油车持平 , 才是电动车彻底取代燃油车的开始 。
但以当前的实验室进展判断 , 单纯依靠物理异构方式 , 理论上不足以实现上述电池能量密度的跃迁 。 业界当前正将筹码下注于化学异构的技术突破 , 即固态电池之上——而根据谨慎性原则 , 它的商业化落地至少要在2025年之后 。
当前曝出的消息称 , “Apple Car将可能搭载苹果自家研发的具有突破性优势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 。 这不禁让人哑然失笑:如果赶在刀片电池和CTP电池之前发布这项所谓的“黑科技” , 还能令业界感到惊喜——君不见特斯拉的大号电池——“4680无极耳电池”发布时是如何让人感到意兴阑珊的?(详见《特斯拉立功了 , 比亚迪很欣慰 , 蔚来小鹏泪眼婆娑》)
实际上 , 从常识角度判断 , Apple Car所谓的“具有突破性优势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 , 基本上可以被判定为具有高水平热管理(BMS)技艺的类CTP型磷酸铁锂电池技术(之所以选用磷酸铁锂路线主要是出于安全性考虑 , 也体现出了苹果造车本就谨小慎微) 。
故而 , 电池技术上限无法突破 , 是我们认为Apple Car没有惊喜的第一个原因 。
【2】 智能座舱维度:茶壶里的风暴
梳理苹果智能汽车相关专利可知 , 智能座舱将是其最有发挥余地 , 同时也是与对手拉开竞争差距的比较优势所在 。 这些技术包括且不限于:
◆娱乐系统:以“CarPlay”为核心 , 还包括沉浸式VR技术;
◆智能天窗:通过改变透明度 , 以兼顾视野与隐私;
◆智能玻璃:附着AR技术;
◆以语音及手势为核心的智能交互系统:Siri与动作追踪技术 。
◆介于工业设计与艺术级别之间的座椅系统 , 以及具有眼球识别功能的多联屏 。
……
苹果造车:一场没有惊喜的心智战争文章插图
图4:苹果2020年申请的智能天窗相关专利 。 来源:USPTO
基本上 , 当今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 都能在苹果已公布以及未来将公布的相关智能座舱相关专利技术中找到答案 。
但问题是 , 美好生活的代价都是高昂的 , 每项技术的实现都需要对价 。 所以 , Apple Car顶配智能座舱的成本一定是不菲的 , 这在客观上便引申出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这辆车如何定价?这也间接决定了 , 苹果造车 , 是为谁造车(事关销量)?
众所周知 , 以入门版车型model3为销量核心的特斯拉 , 基于极简式坐仓的成本竞争优势 , 于2020年上半年共计卖出31.68万辆电动车 , 利润率亦只有2.72%(当然 , 相当大的成本都用于了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上 , 后续会讲这个问题) 。
如果苹果在首代量产车型上选择在智能座舱维度极尽奢华 , 那我们大可不必对它的销量感到乐观——辅以苹果的品牌调性加成 , 这意味着对标的车企将是保时捷 。 而这家已有72年历史的豪华乘用车品牌 , 2019年全球销量尚不足30万台 。
所以我们倾向认为 , 即便在最大幅度压制产业链利润率基础上 , 首代Apple Car——如果能在两年内量产的话——其智能座舱的大部分功能也将是属于选配范畴 , 进而正面压制特斯拉Model S/Model X系列(当前美国本土售价8万美元上下)以及宝马i4(预计2021年夏季首发 , 售价预期为人民币50万左右) 。 否则从销量角度预判 , 其将难以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电动车产业拥有竞争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