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聊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②

本文关键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科普:聊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②文章插图
上期我们提到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 让患者朋友们对这个病症有个初步的了解 , 那么本期我们一起看下:
引起DIC原因有哪些?DIC 该如何治疗?
科普:聊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②文章插图
一、DIC原因有哪些?
DIC的常见病因如下:
● 脓毒血症: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 。 细菌性脓毒症患者中常见DIC , 就如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科普①文开头提到的两例患者一样 , 都是因为首先出现导管相关性的感染 , 继发败血症后诱发的DIC 。 DIC发生风险会因全身炎症反应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
● 恶性肿瘤:很多癌症患者会发生DIC 。 最可能引起DIC的恶性肿瘤包括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胰腺癌 , 以及其他产生黏液的实体肿瘤(如 , 胃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和卵巢癌) 。
● 创伤: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创伤 。
● 妊娠相关并发症:包括子痫前期、滞留死胎 , 以及妊娠急性脂肪肝 。 产科并发症患者DIC的发病率在溶血、肝酶升高和血小板减少(HELLP综合征患者)中为20% , 而在羊水栓塞患者中可高达66% 。
● 血管内溶血:通常是由于ABO血型不合输血引起 , 但也可为其他形式的溶血 , 例如重症疟疾 。
科普:聊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②文章插图
二、DIC 该如何治疗?
识别DIC及其基础病因是正确处理DIC的关键 。
DIC是一个持续性凝血酶生成和纤溶激活的过程 , 是一种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病理过程 , 治疗的关键就是去除造成它的始动因素 , 也就是前一文说的造成DIC的诱因 , 随后是根据凝血指标和个体情况纠正凝血功能紊乱的治疗 。
去除诱因:对于细菌感染导致的败血症导致的DIC , 主张重锤猛击策略 , 早期、广谱、 足量、经验性用药可以控制感染 , 迅速纠正DIC , 文中提到的两位患者经过拔除了静脉导管和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后DIC得到了纠正 。
抗凝治疗:DIC患者在指标上表现为凝血状况变差 , 而其深层次原因是因为凝血过度活化 , 消耗了凝血物质导致的 , 因此给予抗凝治疗可以阻止凝血过度活化 , 重建凝血-抗凝平衡、中断DIC的病理过程 。 这就是为什么凝血功能不好还要给抗凝的原因 。
替代治疗:DIC患者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下降将增加出血危险性 , 但只有存在活动性出血、手术或存在出血并发症危险的患者才考虑使用补充血小板和制品 , 血小板输注的标准应根据 DIC 所处的临床阶段决定 。 在PT、APTT延长并伴出血的DIC患者 , 新鲜冰冻血浆(FFP)的输注最为有效 , 但是否输注 FFP 也应该根据患者个体的出血风险来决定 。
科普:聊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②文章插图
三、注意事项
DIC患者病情非常危重 , 早期识别和处理不及时会造成很高的死亡率 , 文献报道严重脓毒症、创伤或烧伤患者的死亡率为40%-80% 。
因此 , 在DIC的治疗中更需要医生剥茧抽丝 , 精准施治 , 而这方面 , 外科医生需要更多的向内科医生学习 。
下周起 , 我们将更变发文形式 , 我会在头条和微信后台搜集朋友们的疑惑问题 , 进行解答回复 , 并以文章的形式发出来 , 有需要的朋友请多多关注 。
作者:李照(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配图: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科普:聊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②】排版:超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