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怪孩子“不听话”,因为TA要到这个年龄才会形成自律意识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 人从出生后就迈入持续发展的历程 , 每个个体都时时在发展中 , 也都有所处阶段应该学习的事物 。
因此 , 当我们谈品德教育时 , 同样也可以思考这两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孩子道德发展的关键条件——认知发展的阶段 , 成熟到什么阶段 , 然后再根据成熟的条件 , 思考如何创造理想学习的环境与经验 , 来促成所希望看到的改变 。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发展论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 他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分为三个阶段 , 从而引出对不同阶段的孩子 , 父母应该有不同的期许与教育方式 。
01、无律阶段无律阶段(约5岁以前)的学龄前孩子 , 在道德判断上常容易受到情绪上或周遭人的影响 , 也不具备思辨的能力 。 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兴趣的 , 或成人认为是好的 , 就认为是好的 。 一般而言 , 教育无律期孩子的道德价值观 , 需要多一些的引导与约束 。
【千万别怪孩子“不听话”,因为TA要到这个年龄才会形成自律意识】
千万别怪孩子“不听话”,因为TA要到这个年龄才会形成自律意识文章插图
给父母的建议

  1. 明确告知期望:在此阶段的孩子因为不具备辨别对、错的能力 , 父母要明确清楚的告诉孩子在某一环境里适当的行为是什么 , 并要求孩子表现出来 。 如:脱下的衣服该放在哪里(整洁) , 不可随意摘公园的花(公德心) 。
  2. 父母以身作则:在孩子没有自主判断的能力下 , 最易受生活在一起的父母影响 。 因此父母应将希望孩子养成的品格 , 在生活里示范给他看 。
  3. 避免负面影响:因为孩子无法辨别在生活中哪些是父母想要他们学习的 , 哪些不是 , 所以往往对父母的行为照单全收 。 因此父母要特别留意日常非语言行为 , 是否有和对孩子的期望相抵触者 , 适当控制自己愤怒的情绪 。
  4. 鼓励行动实践:一般对有品德的人的认定 , 是着眼在其道德行为而非道德知识 。 因此此阶段的孩子在认知发展上虽尚未成熟 , 可能不解行动背后的意义 , 但道德的行动是在任何人生阶段都不该缺席的 , 所以还是要在可塑性高的此阶段 , 指引孩子在适当的时间、地方 , 做适当的事情 。
02、他律阶段他律阶段(5~10岁)的孩子在道德行为的决定上 , 往往受到行为之后的结果支配 。 做完以后结果是好的 , 就认为是对的;反之 , 就认为是不对的 。
也正是由于逻辑思考能力尚未发展出来 , 孩子对抽象道德概念的认识并不清楚 , 并且常常无法坚持下去 。 所以 , 教育他律期孩子的道德价值观时 , 可善用奖励惩罚、提示因果关系及透过同侪互动 , 来塑造合宜的行为 。
千万别怪孩子“不听话”,因为TA要到这个年龄才会形成自律意识文章插图
给父母的建议
  1. 体验因果关系:因为孩子的行为常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 , 所以父母可善用不同策略 , 将“鼓励”、“奖赏”与希望塑造的行为做紧密联结;“处罚”、“隔离”等与不当的行为做紧密的联结 , 带领孩子逐步行动出合乎品德的行为 。 如完成作业时给予多一些休闲时间 , 未完成时剥夺休闲的时间 。
  2. 激发同侪影响:同侪往往生活在一起 , 其影响不容小觑 。 建议父母在适当的时候邀请孩子的朋友到家里来 , 在同侪互动中带入适当的品格议题 。 如餐桌礼节、房间整洁、或进退应对的礼貌等(同侪:与自己在年龄、地位、兴趣等等方面相近的平辈) 。
  3. 不断重复提醒:由于此阶段孩子思考能力的限制 , 意志不坚定 , 也缺乏自制力 , 经常受到环境改变的影响 , 因此需要父母在不同的场景中 , 持续提醒好的行为 , 才能逐步产生“学习迁移”的效果 。 如在电梯中、社区、路上遇到长辈 , 均可提醒孩子注意礼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