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共伯和的身份 , 史学界有两说 , 公认之说为共国国君 , 另有个别人认为是卫国国君卫武公姬和 。考证共伯和代行王政的公元前841年——前828年期间 , 卫国国君为卫禧侯(又写为卫僖侯、卫釐侯、卫厘侯 , 约公元前856年——公元前815年在位) , 卫禧侯的长子共伯馀(约公元前815年——公元前813年在位) , 卫禧侯的次子卫武公姬和(约出生于公元前853年 , 约公元前813年——公元前758年在位) , 共伯和开始代行王政的公元前841年 , 姬和年仅十二岁左右 , 何能受百官诸侯推举代行王政 , 管理天下 。因此 , 共伯和系共国国君无疑 , 与卫国国君无任何血缘关系 。
关于共伯和名称由来 , 古代学者早已有考证 , 唐朝学者颜师古为《汉书》作注:“共, 国名也;伯, 爵也;和, 共伯之名也 。” 宋朝学者王应麟《诗地理考·共和》:“古史 , 共伯和者 , 厉王时之贤诸侯也 , 诸侯皆往宗焉 , 因以名其年 , 谓之共和 , 凡十四年 。”
综合古今考证成果 , “共伯和”为通称 , “共”为姓氏 , “伯”为爵位 , “和”为名 。
四、“共伯和代行王政”和“周公召公共同执政”考辨
关于“共和行政” , 数千年来 , 一直有两说 , 一为共伯和执政 , 二为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 。记载共伯和执政的主要有《左传》之“至于厉王 , 王心戾虐 , 万民弗忍 , 王居于彘 。诸侯释位 , 以间王政 。”史学界考证“诸侯释位”为共伯和执政 。《庄子·让王》之“共伯得乎共首 。”《吕氏春秋》之“共伯和修其行 , 好贤仁 , 而海内皆来稽矣 。周厉王之难 , 天子旷绝 , 而天下皆来谓矣 。” 《〈吕氏春秋〉高注补正》之:“谓诸侯皆请共伯为天子也 。”《竹书纪年》之“周厉王十三年 , 王在彘 , 共伯和摄行天子事……立太子靖(静)为王 , 共伯和归其国 。”“和有至德 , 尊之不喜 , 废之不怒 , 逍遥得志于共山之首 。” 《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第八》专列“ 共伯和 ” 等等 。
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之说 , 源于《史记·卷四·周本纪》之“召公、周公二相行政 , 号曰共和 。”系司马迁错用史料所致 。唐朝学者张守节著《史记正义》 , 为《史记》作注、勘误、补充 , 对于“共和行政”特改写为“共伯名和 , 好行仁义 , 诸侯贤之 。周厉王无道 , 国人作难 , 王奔于彘 , 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 , 号曰共和元年 。”“十四年 , 厉王死于彘 , 共伯使诸侯奉王子靖(静)为宣王 , 而共伯复归国卫(共)也 。”唐朝学者颜师古为《汉书》作注又言:“而《迁史》(《史记》别称)以为 周召二公行政 , 号曰共和 , 无所据也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考证上述史籍的成书与面世时间、历史影响 , 《左传》作者左丘明 , 生卒时间约为公元前502年——前422年 , 《庄子》作者庄子 , 生卒时间约为公元前369年——前286年 , 《吕氏春秋》作者吕不韦 , 生年不详 , 卒于公元前235年 , 《竹书纪年》为战国时期魏国史书 , 《史记》作者司马迁 , 生卒年月为公元前145——前87年 。因此 , 《左传》《庄子》《吕氏春秋》三书成书和面世时间均早于《史记》 , 且记载共伯和代行王政为历史真相 。但由于《史记》为中国第一部通史 , 影响巨大 , 因而“周公召公共同执政”的错误说法流传后世 。
《竹书纪年》虽成书时间早于《史记》 , 且记载共伯和代行王政用语最多、最真实 , 但却埋藏于魏王墓中六百多年 , 直至西晋武帝太康二年 , 即公元281年 , 才被盗墓贼不准(人名 , 音Fou biao)于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孙杏村乡娘娘庙村南盗墓时发现 , (另据《辉县志》记载 , 魏安厘王墓位于辉县占城镇大梁冢村北) , 却用于点火照明 , 烧掉很多 , 晋武帝司马炎得知后 , 派学者抢救整理剩余竹简 , 成书曰《竹书纪年》 , 但面世已晚于《史记》约300年 , 历史影响也小于《史记》 。
推荐阅读
- 美国历史教材上仅有的六位中国人,你可知道他们都是哪些人
- 贤臣还是佞贼?五个历史瞬间看《后汉书》作者范晔!
- 盘点《雍正王朝》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8位角色,弘历错的最离谱
- 《认识自我》:今天的“自我”源自于历史的塑造和推动
- 历史文化专家潜心40年编撰千年古灵渠研究手稿发布
- 惠州记者书写惠州古城故事 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 受不了了!这些不正经的历史文物,把我都逗笑了
- 品书香,青岛63中举办首届“虎山文坛”名著阅读竞赛
- 梁思成与鉴真纪念堂
- 成语故事:牛角挂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