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岩岩,抗击感染病的“智多星”
文章插图
于岩岩 , 57岁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副主任 , 北京大学医学部传染病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妇女与儿童感染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 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委员会传染病学组组长 。
文章插图
SARS、禽流感、H1N1、诺如病毒……每一次传染病来袭时 , 都有少不了于岩岩忙碌的身影 。 她以智慧和担当与同事们直面挑战 , 奋战一线 , 为患者的康复赢得时间 。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 , 于岩岩第一时间进入抗疫一线 , 组织并承担了发热门诊的诊疗、防控和预警工作 。 发热门诊开诊之日 , 她身先士卒 , 直面发热患者 , 承担疑似新冠患者的排查工作 。 面对未知的病毒 , 发热患者和家属心里都蒙上了一层恐怖的阴影 。 但于岩岩一直用温柔的话语和关切的眼神 , 给每个患者传达信心和力量 , 最大程度地安抚患者焦躁的情绪 , 也给了同事们信心和力量 。
作为感染疾病专家 , 于岩岩负责着全院患者的感染风险识别和处置 。 任何一个科室出现需要排查的可疑发热患者时 , 都会随时向她咨询和请示 。 无论是午夜还是清晨 , 只要有需要 , 就有她的回应 。 每一次 , 于岩岩都会及时给出清晰合理的建议 。 她敏锐的职业精神使周边单位一起聚集性发热事件及时被识别 , 为疫情控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
文章插图
于岩岩肩负的责任并不限于“一科一院” 。 她还参与了兄弟单位、北京市和全国的新冠疫情防控工作 , 会诊患者 , 现场考察 , 编制方案、修订制度……2020年2月 , 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 , 她曾冒着高原反应的危险 , 远赴西藏督导新冠救治工作 , 为当地带去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理念 。
除了指导专业人员 , 于岩岩还深深意识到科普知识的重要性 。 从医多年来 , 健康教育已成为于岩岩的日常 , 诊室里给患者讲肝病 , 走入校园讲手足口病 , 进入社区讲流感和艾滋病等 。 复杂深奥的医学知识 , 在她简洁通俗的讲述中 , 被人们所理解和掌握 。 新冠疫情发生初期 , 她在繁忙的工作间隙 , 上电视、做短视频、去直播间、在线答疑 , 利用各种机会向公众传达准确的防控知识 , 缓解了群众的恐慌心理 。
身为博士生导师 , 于岩岩把自己参与的每一项工作都当成是让学生们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 在言传身教中带动同学们为患者服务、为医学进步而探索 。 在她的亲身带领下 , 多名研究生参加了网络义诊 , 为网友们答疑解惑 。 这不仅让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有了用武之地 , 还让他们的社会价值得到了体现 。
【于岩岩,抗击感染病的“智多星”】从医多年 , 于岩岩一直在感染病领域耕耘着、奉献着、探索着 。 她是医者 , 是师者 , 也是研究者 , 更是领导者 , 身兼多职的于岩岩 , 把每一个角色都诠释得很出色 。 在她眼中 , 这些都是一名党龄超过35年的共产党员的本职工作 。 虽然忙碌 , 却从不后悔 , 她说:“只要对别人有帮助 , 我很乐意去做” 。 ▲(生命时报特约采访人员 徐京杭)
推荐阅读
- 万万没想到,一名癌症患者感染新冠后体内的肿瘤竟然消退了...
- 癌症晚期感染新冠后,肿瘤居然消失了?怎么回事?专家给出解释
- 英国一癌症晚期男子感染新冠后肿瘤缓解,这意味着什么?
- 医学奇迹!淋巴瘤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肿瘤消失了
- “厚嘴唇”女生,为什么美得更有感染力?主要取决于以下3个方面
- 又一位明星感染新冠病毒,目前在家中接受治疗,曾两度备战奥运会
- 感染药师追根溯源病例挑战赛圆满落下帷幕
- 脑积水会导致颅内感染吗?
- 感染新冠病毒后,他的肿瘤居然不见了......
- 男子反复头痛不见好一查竟是罕见多重细菌感染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