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李师师插画形象3. 霍小玉和李师师的悲剧结局在《霍小玉传》和《李师师外传》中,霍小玉和李师师都是以死亡的方式悲剧离场。霍小玉和李师师之死不仅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塑造主人公形象和深化作品主题思想的精妙之笔。《霍小玉传》中,李益在与霍小玉分别不久之后便娶了表妹卢氏为妻,霍小玉则“博求师巫,遍询卜筮”,最终“怀忧抱恨,周岁有余,羸卧空闺,遂成沈疾”。在黄衫客将李益强行带到霍小玉住处后,面对负心的李益,霍小玉发出了“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的诅咒,并掷杯于地含恨而终。由此,刻画出了一个因爱生恨、含恨而终的决绝的弃妇形象。《李师师外传》中,在徽宗禅位、河北告急之后,李师师即预感到了大难将至。不久之后,金人果然攻破汴京,李师师亦被张邦昌等抓住并准备献给金人。不过,李师师并未屈服,而是先将张邦昌等痛骂了一顿,随后吞金自尽而死,文中这样写道:乃脱金簪自刺其喉,不死;折而吞之,乃死。
文章插图
李师师自尽插画二、霍小玉和李师师形象的差异之处通过前文分析,我们发现霍小玉和李师师的传奇形象有诸多相似之处,如低微的出身、个人的主体性及悲剧性的结局。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霍小玉和李师师的相似只是表面上的相似,二者其实有着根本性的差异。《霍小玉传》关注的是爱情和婚姻的问题,《李师师外传》关注的则是民族大义的问题。因此,霍小玉的个人主体性最终指向的仍是个人,而李师师的个人主体性最终指向的民族大义。1. 始于个体并最终指向个体的霍小玉霍小玉在未遇见李益之时,不仅常念“开帘风动竹,疑是故人来”之诗,更是令鲍十一娘“求一好儿郎格调相称者”,这些无疑都展现出了霍小玉作为一个妙龄女子对于另一半的合理诉求。得遇李益之后,霍小玉的求偶愿望被解决了,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终被抛弃的不安全感。
文章插图
霍小玉京剧形象在新婚之夜,霍小玉初次表现出了这种不安全感,她这样对李益说道:妾本倡家,自知非匹,今以色爱,托其仁贤。但虑一旦色衰,恩移情替,使女萝无托,秋扇见捐。极欢之际,不觉悲至。在与李益分别之时,霍小玉又再次说道:以君才地名声,人多景慕,愿结婚媾,固亦众矣。况堂有严亲,室无冢妇,君之此去,必就佳姻,盟约之言,徒虚语耳。然妾有短愿,欲辄指陈,永委君心,复能听否。李益果然背信弃义抛弃了霍小玉,并因心中有愧而不敢与霍小玉相见。起初,霍小玉并不知道李益已娶他人,因而不惜耗尽资财四处打探李益的消息。在得知李益抛弃了自己之后,霍小玉忍不住恨叹道“天下岂有是事乎”,继而日夜涕泣因之成疾。
文章插图
霍小玉京剧形象霍小玉并没有选择原谅李益,也没有就这样默默死去,更没有像《莺莺传》中的崔莺莺一样另嫁他人,而是极为严厉地对李益发出了一番诅咒: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慈母在堂,不能供养。绮罗弦管,従此永休。徵痛黄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不难看出,霍小玉从始至终最为关注的都是个人的幸福问题,她身上的主体性由个人出发,并最终指向个人。2. 始于个体但最终指向民族大义的李师师在《李师师外传》的开头部分,李师师展现了极强的个人主体性,这其中虽有她不知道徽宗为帝王的缘故,但作为一个风尘之人,能以这种高慢的姿态对待普通贵族亦实属难得。因此,李姥笑称“儿强项,可令御史里行也”。“强项”之典出自东汉光武帝时的董宣,指的是态度倔强、不肯屈服。
推荐阅读
- 美、日、韩3国历史教科书,是如何描述中国的?对比之下韩国完败
- 美术生高分卷和低分对比,到底差在哪,阅卷老师一语道破
- 厉害!小伙回农村耗时一个月将猪圈翻建成书院,改造前后一对比惊艳网友
- 强强对比,汉和唐谁更强,就这一点大唐比不上“独以强亡”的大汉
- 历史上最著名的青楼女子排行10,陈圆圆第8,李师师第4、第一文武双全
- 三国两晋南北朝|正史中的关羽和吕布谁更强?拿他们最强的战绩一对比,你就明白了
- 辽宋夏金|对比商鞅变法的成功,解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深层原因
- 宋朝第一名妓李师师,最后是怎样的结局真实情况使人心疼!
- 美国人翻译李白的情诗,入选美国教材,留学生:没有对比就没伤害
- 扈三娘比潘金莲能好多少,对比一下,都不是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