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挨冻简史:没有暖气片,给个皇帝都不干

作者丨王动编辑丨花生露
中国人挨冻简史:没有暖气片,给个皇帝都不干
文章插图
“一下雪,北京就变成了北平,西安就成了长安,南京就成了金陵……”每一年冬天,每一场雪后,这句名言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在你的朋友圈里缺席。
中国人挨冻简史:没有暖气片,给个皇帝都不干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微博其实这句名言来自导演尹丽川2005年的一篇博文,原话是这样说的,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我们去后海看雪,就回到明清。灰墙,红砖,枯树,冰湖。寒冷直至心肺。脚指头冻僵。。。唯北方的冷,才如此爽快透彻。导演对生活的观察确实细致。今天的文艺青年们坐在暖气房里,喜滋滋地欣赏银装素裹景象时,畅想“梦回大清”抒发思古幽情时,完全忘记了,在没有暖气的冬天,一下雪有多冷。如果可以穿越,请记得一定避开冬天。有了暖气片,给个皇帝都不换知乎曾经有一个热门问题,“你愿意在现代做一个普通人,还是去古代当皇帝?”抛开精神成就不谈,古代的皇帝确实不算一个好的穿越选择。日夜操劳、权谋算计,物质享受更是和现代没法比,御膳房的吃食看着精致,也远比不上今日的丰富,更可怕的是,没有空调。夏日还则罢了,清代的皇帝会选择去承德或者颐和园避暑,还有地窖的冰块可以临时降温。想抵御冬日的严寒,法子就只有一个:烧火。影视剧展示过古代贵族阶层所用的各式手炉,细节还原度很好。
中国人挨冻简史:没有暖气片,给个皇帝都不干
文章插图
中国人挨冻简史:没有暖气片,给个皇帝都不干
文章插图
有手炉,自然也就有脚炉。
中国人挨冻简史:没有暖气片,给个皇帝都不干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故宫淘宝除此之外,熏炉、熏笼、彝炉、鼎式炉等等应有尽有,再加上室内取暖的大招——火炕和火地取暖,所有的这一切取暖设施,全要仰仗炭火。
中国人挨冻简史:没有暖气片,给个皇帝都不干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紫金山,采访人员刘鹏 绘制|“火地取暖”技术,图为古代的“地暖”加热原理。不过建设成本颇高,即使是故宫,也仅在在养心殿、坤宁宫等处才建了“地暖”。因为燃烧产生的热能转换非常低效,古代人过冬相当费柴。据记载,光绪二十八年,宫中共用红萝炭81万余斤,白炭5200多斤,黑炭561万余斤,煤526万余斤,木柴1504万余斤。这其中当然也有厨房、斋醮等项目的用度,但大头还是取暖。尽管耗费了惊人的柴炭,但皇帝的冬天并不好过。嘉庆皇帝某日上殿之后写了一道口谕,本日朕御太和殿,内安设火盆过多,后面三槽隔扇俱开,又遇风吹,火星满地,经御前大臣侍卫等纷纷踹灭……并不御寒,竟为开销地步,徒费无益……面积超过2000㎡的太和殿,即使多摆火盆,也很难暖和上来,两侧的风从窗户中吹来,满地火星乱走,这种场面让嘉庆心惊胆战,不得不下旨让内务府大臣勤加查看火盆。为了避免火灾隐患,再冷也不能违例多加火盆。而且,嘉庆皇帝的担忧非常有道理。嘉庆二年十月二十一日,由于当日的掌火太监没有彻底将熏笼中的余炭闷熄,炭火复燃,引发了一场大火,最终乾清宫、交泰殿、弘德殿、昭仁殿全部化为灰烬。
中国人挨冻简史:没有暖气片,给个皇帝都不干
文章插图
故宫博物馆馆藏。也许因为皇宫实在寒冷,清代宫廷用貂颇多为了过上更暖和的生活,相比宽敞的大殿。皇帝往往更爱在小屋里宅着。乾隆就最爱养心殿西侧的暖阁“三希阁”,他在那里写出了无数诗篇。不过,为了保暖更有效率,这座藏满了字画珍品的暖阁御书房,面积不足10平方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