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先圣:齐鲁故地的沉思


鲁先圣:齐鲁故地的沉思
文章插图
齐鲁故地的沉思/鲁先圣
“齐鲁”的称谓,缘起于先秦齐、鲁两国,是齐、鲁两国的合称,原是国家概念。齐与鲁是西周初年的两个封国,是西周在东方代行统治权的两个重要阵地。
西周初建时,东部沿海地区殷人和东夷人的势力强大,不服统治,屡次发生反周叛乱。周公东征,平定武庚和商奄叛乱之后,周王便将两个最得力的人物:周公和姜太公分别封于商奄和薄姑旧地,建立鲁国和齐国,以镇抚东方殷人和夷人。
鲁国居泰山之阳,都曲阜,齐居泰山之阴,始都营丘(今山东昌乐,一说即临淄),后迁薄姑,再迁至临淄。
齐、鲁始封时,地方各百里,至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兼并战争,两国疆域不断拓展扩大,基本控制了现在的山东地区。而且随着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融合,人文同化,齐、鲁两国内部联系逐步加强。有别于中原、燕赵、秦、晋、吴越、荆楚等的齐鲁地域文化圈逐步形成。
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姓齐国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成为战国时代七雄之一,前221年,最后为秦国所灭。
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历时800年左右。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比齐国早亡国35年。
鲁先圣:齐鲁故地的沉思】齐、鲁作为周朝东方最重要的两个诸侯国,几乎同时存在了800年左右。比较两个诸侯国,他们对中华民族最大的贡献,齐是开放、商业、百家争鸣的代表,鲁是传统、守旧、礼乐的代表。
中国人最相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坚信哪一个地区出了杰出的人物,必定是那方水土滋润养育的结果,那方水土之中,必定隐藏着神秘而不可知的文化密码。
那么,在两千年前的鲁国故地,也就是现在地理方位上的鲁西南地区,在短短的两百年之间,在方圆百里之内,先后诞生了孔子、曾子、颜子、子思子、孟子等被后世尊为五大圣人的儒学大家。他们都是毫无争议的中国文化巨匠,养育他们的这方水土之中,又掩藏着什么秘密呢?
我曾经在北京与上古文化专家和散文家卞毓方先生就这个问题有过一番探讨。卞先生对春秋时期的鲁国非常推崇,他甚至说,我们一般所说的“五湖四海”,就是指的鲁国地区。因为这话出自孔子,以那个时候的交通条件,靠车马出行的孔子,能够去过多远呢?这句话中的湖海显然是指孔子见到过的北面的渤海,东面的黄海,南面的微山湖,西面的东平湖。
鲁西南地区是我的故乡,我对于那里的山山水水再熟悉不过,以我的了解,卞先生的说法也似乎有些道理。至少可以这样认为,这是一方山水环绕、充满灵性的土地。
其实,在西周初年,当周武王平定天下之后,周武王封邦建国,他就看中了这方水土。他指派自己最信任的弟弟周公旦去殷的发祥地奄,建立鲁国。由于周公旦需要辅佐成王,就派长子伯禽代为受封。伯禽赴封地的时候,分得殷民六族和许多典册文物,因此,鲁国当时又被称为东周,是东方的周室文化和政治思想中心。
周武王去世之后,周公旦辅佐年幼的成王治理天下。他在吸收殷商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周人的传统习俗“制礼作乐”,规定一系列不同于殷商的典章制度,实行以“周礼”为规范的统治。而周室东方他儿子做国君的鲁国,成为他实验推行自己政治主张的先期实验地。《礼记》中记载,鲁国可以效帝,以后稷配乐,立文王庙进行祭祀,在礼仪规格上与周天子无异。所以,当时就有“周礼尽在鲁矣!”的说法。
伯禽在鲁国恪守周公之礼,治理三年之后大见成效。吴国的季札到了鲁国,听到了周的音乐。晋国的韩宣子到了鲁国看到了“易象”和“春秋”,他钦佩地称赞:“周礼尽在鲁矣!吾今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可以想见,当时,鲁国把全部精力用在思想文化的构建,一批文化巨匠的诞生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