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晖(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陈启文是当下较多关注自然、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关注人类命运的报告文学作家。他着力探索中国大江大河的前世今生,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等问题。他新近推出的《中华水塔》(青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文章插图
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三江源景观 新华社采访人员 吴刚摄
《中华水塔》的写作延续了陈启文一以贯之的田野调查风格,“这十多年来我几乎成了一个江湖浪人,我已走遍中国七大水系,在2017年夏天我又穿越了中华水塔三江源”。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这句话,看似平凡,实则非凡,体现出作家鲜明的求真意识、责任担当和坚韧品格。具有自然形态、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三个认知维度的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它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是孕育与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水源地,是地球最后的秘境与大自然元气之所在。
这部作品不是有关三江源的旅游指南,而是对三江源生态现状及其危机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深入考察,将现实客观再现出来,将人的修复与保护意识的觉醒以及实际的行动再现出来,以此警醒世人。作者在三江源的行走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它是挑战生命极限,甚至是以生命为代价的行走,是坚韧不拔和求真向善的行走。
作者按照自北向南考察黄河源、长江源和澜沧江源的顺序结构全文,即由登临青藏高原江河之源的“第一道坎”日月山开始,穿越共和盆地,翻越河卡山、阿尼玛卿雪山,追溯黄河之源巴颜喀拉山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穿越长江第一段干流通天河、玉树、长江北源楚玛尔河、昆仑山、可可西里、唐古拉山、长江正源沱沱河,最后抵达澜沧江杂多、扎曲大峡谷、正源吉富山等。通过艰辛万难但卓有成效的行走,作者将三江源地区的地理面貌、气候温度变化、人及其他生物活动的相互勾连互动影响等细腻地再现出来。作品对于三江源地区严峻生态情势的形象再现告知我们,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扼制恶性的生态循环,最终就有可能使地球及人类坠入万劫不复的危境。
真正的报告文学作家不应以“零度”态度描述现实,而是需要以“思想家”的姿态反思现实。在《中华水塔》中,陈启文表现出了深刻而广泛的思考力,忧思当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危机,以及与人的生存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诸多问题。
这部作品给予读者的启示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作者由考察三江源而得出的结论——“在大自然中从来没有独立存在的个体,每个生命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个世界,人类其实只是卑微的物种之一,哪怕人类真是万物灵长,也不能主宰这个世界,更不可能征服大自然。只有重新确认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和谐关系,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大自然,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三江源,天地才能生生不息,江河才能源远流长。”
20世纪60年代,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写道:“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一直是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而这些忧思集中体现为作者的生态平衡观——即以人、草、畜为代表的草原生态平衡。譬如文中从生态系统和生物链角度,对大规模捕杀高原鼠兔提出异议;对藏野驴的“泛滥成灾”联想到应在自然法则的支配下看待生态与生态之间的博弈,而不应人为干预;对草原围栏“过度保护”措施的忧虑;开矿导致对雪豹等野生动物领地的侵占和破坏,使高原生态出现危机;如何化解“人兽冲突”、实现生态公平等等。作者的这个“生态平衡观”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藩篱与陈规,是一个关注到所有地球物种和谐共处的合理可行的生态方案。
在《中华水塔》里,作者也肯定当下人们的积极应对,对未来寄予希望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譬如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培育生态文化体系、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等。在对当下境况进行深入反思的同时,作者还将思绪发散至与三江源有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力图寻找与打捞已经沉寂或被淡忘的故事。
推荐阅读
- 探寻俗文学研究的时代价值
- 中华农耕文明发源地,到此的旅途,探寻秘境
- 冬季到西藏,探寻山谷里的居民
- 乾隆|探寻江南文化:千年西湖龙井旧事
- 浙江文化印记?丨莲风摇曳四海崇 探寻“海天佛国”普陀山
- a3755|丽景小学举行课外阅读汇报展示活动
- a3755|胡适: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
- 宗教信仰|莲风摇曳四海崇 记者探寻“海天佛国”普陀山
- 首富|姓氏探寻:华人首富为何自称是包拯的后裔?查到出处,找到来源
- 冬至大观园,工人日报带您探寻冬日红楼|直播预告 | 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