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兄弟从1911年开始筹划为先父编印诗集 , 却始终觉得当时通行的方形“宋体字” , 庄重有余、灵秀不足 , 印行诗集不应该用这么刻板重拙的字体 。可是 , 当时根本找不到 , 也没有现成的符合其标准的那种“理想字体”;市面上普遍存有的 , 皆是沿袭、套用或局部修整清代官版刻书标准字体 , 皆为横细竖粗的方形“宋体字” , 模式无一例外 。丁氏兄弟想要的那种 , 流露着清秀流畅楷书笔意 , 又有略微连动态势的精雅字体 。失望之余 , 从小饱读经典、精于书法篆刻的两兄弟心生创意 , 决意自己动手 , 刻铸一套合乎自己心意的字模 。
丁氏兄弟决定广征宋版书籍 , 亲自仿写 , 刻制活字 , 然后拼版印刷 。原本打算以黄杨木刻字(曾试刻过一批) , 但工费太大 , 才决定易木为铅 , 并赴上海出资聘请当时的名刻工徐锡祥、朱义葆二人合刻铅质活字 , 并精制铜模 , 范铸铅字 。
时至1916年 , 这种经过丁氏兄弟加工设计之后的楷体字 , 这种经过模仿欧体(欧阳询的书体)的统一改型的字体 , 由于字体原形均出自宋版书籍 , 他们即将这一字体命名为“仿宋欧体字” 。
丁氏兄弟为之钟情并因之倾力创制的这种字体 , 其出现的年代 , 远远早于已经明清两代固化为方形符码的“宋体字” , 它的形态根基仍然是楷体字 , 成形时间是早于宋代的“欧体字” 。
所谓的“欧体字” , 即其开创者欧阳询所书字体 , 这一字体的出现 , 若按年代划分则应称之为“初唐体” , 而绝非“宋体” , 似乎也更不应命名为“仿宋体” 。只因这种“欧体字” , 在宋代才被书商及印书者摹写定型 , 大量使用于刻板印书 , 成为宋版书的“标配”字体 。
一百年前 , 丁氏兄弟为“欧体”正名 , 明确称其创制的字体为“仿宋欧体字” 。与此同时 , 还为以此字体为核心技术 , 摹仿宋版书版式的活字印书版式命名 , 称之为“聚珍仿宋版” 。此新发明的版式与“仿宋欧体字”一道 , 共同申报国家专利 。
所谓“聚珍” , 就是活字印刷的意思 , 始于清代乾隆年间 。乾隆皇帝也是认为“活字”一词不雅 , 而替之以“聚珍”一词 , “聚珍”有聚拢字模印就珍本之意 。于丁氏兄弟而言 , 此“聚珍”前缀 , 除了沿袭成说、有所增饰之外 , 或可用来形容丁氏兄弟多年聚集宋版字体样本 , 多年精心铸造 , 方得成就珍贵字模之意 。
须知 , “仿宋欧体字”与“聚珍仿宋版”还未申报专利之际 , 丁氏兄弟之一丁三在 , 即不幸于1917年英年早逝 。其兄丁辅之 , 全力承续兄弟合作未竟之事业 。
当商务印书馆希望与之合作 , 觉得“聚珍”二字太过繁冗不欲在书籍中予以标示时 , 遭到了丁辅之的断然拒绝 。不久 , 丁辅之创办“聚珍仿宋印书局” , 一时名扬海内 。后虽为中华书局购并 , 丁氏仍一直居于技术总监地位 , 且“聚珍仿宋版”的专利名称 , 一直明确地标示于所印书籍的版心及页面之上 。
可以说 , “聚珍”二字 , 从被丁辅之用于专利名称开始 , 一直处于与“仿宋”二字同等重要之地位 。“聚珍”二字 , 包蕴着丁氏兄弟共同创制专利字体与版式的某种独特情感寄托 。
“聚珍仿宋版”称得上保存国粹
上海《民国日报》于1916年10月30日刊发的 , 一篇题为《保存国粹之苦心》的未署名文章 , 此文可能是国内现存最早记述“聚珍仿宋版”创制始末的文章 。
保存国粹之苦心
杭州丁竹舟、松生两先生 , 家富藏书;若子若孙 , 无不刚经柔史 , 日事考订 。而名三厄 , 字不识者 , 为南社巨子 , 尤其精目录之学 , 常慨宋元本之渐稀 , 聚珍板之适用 。去冬 , 偶游浦东之王家港镇 , 爱其地方僻静 , 因赁程氏唐氏屋 , 召集写工、木工、刻工;仿欧宋体字 , 琢黄杨木坯 , 剞劂求精 , 选择从严 , 定名曰“聚珍仿宋印书局” 。近已迁来沪上美界北火车站均益里六弄 , 将预备雕铜模、浇铅字 , 排印成书 , 当为印刷界中开一异彩 。闻斯举 , 缪筱珊、章太炎诸先生极为赞许 。惜其未招股分 , 以致经济支绌 , 未能求其速成 。噫 , 此实保存国粹之必要 , 竟无海内资本家出而提倡之 。如不识者 , 真有心也 。其自撰缘起云:
推荐阅读
- 俄罗斯美女的书法作品,自叹不如
- 现在学书法专业的学生,有前途吗?老师有话说
- 宋小宝书法被网友盛赞,潇洒飘逸,深得赵本山精髓,专家:江湖体
- 蒋介石4个“把兄弟”的书法,您会给出什么评价?
-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许雄志书法作品欣赏
- 快赏齐白石书法
- 李梓萌书法,俊逸潇洒,端庄大气,写的太漂亮了
- 古代科举状元的书法作品
- 26位清朝“状元”书法精品欣赏
- 书法落款的细节,可以判定一个人的书法水准,看你有没有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