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朱林:20年行走成都 看见温暖 也洞见内心( 四 )


很多人都觉得站在那儿,像是看到了自己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来《洞见·现场》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有人第一天就提出来应该设一个留言簿,还有的人不止一次地前来观看。大家停留最久的是展厅里盖的一间房子前,透过一截水泥墙、一扇窗,能看到房间的一角,外表残破,里面整洁。
这个布展源于朱林一次难忘的拍摄经历,也是他真实看到的生活场景。在他常去的一片农民工居住地,朱林发现差不多有三家人,虽然房子很破烂,但是他们里头的床总是整整齐齐,一尘不染,铺着特别好看的床单。
在和策展人王庆松聊起这个情节时,两个人突然灵光闪现,都觉得应该表现出来,“后来王老师在展厅里还使用了一面镜子,反射出角落里那个非常干净的床和一盏温暖的台灯”。很多人留言说都觉得站在那儿,像是看到了自己。
自己的作品能被艺术大咖王庆松看中并且亲自策展,让朱林特别开心,他直言在一起布展的过程中受益匪浅。他记得最初把素材寄给王庆松时,“王老师是根据颜色、生活场景这样的逻辑挑选出了100张照片”。后来为了这个展王庆松到成都来了三次,“第二次来,聊天时我说起汶川地震时我看到埋在废墟下的孩子,握着相机的手怎么都按不下快门,没想到王老师当时就落泪了”。那次他们谈了很多、很深入,经过这样的心灵碰撞,王庆松推翻之前的想法又重新挑了一遍片子,最终把“儿童”作为了展陈的中心。
展望新的一年,朱林给自己许下两个愿望,一个是在余下的职业生涯中,他想开一门课,把自己三十多年的艺术创作和业务经验跨界融合。这也是他多年行走体会最深的:拍照片就是和人打交道,其实作为警察,更需要懂得如何和人打交道。要想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必须要讲究沟通的方法。他认为公安机关破案不仅仅要凭借现代掌握的高科技手段,最核心的就是要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朱林经常向公安院校新招录的博士生、研究生以及特殊人才讲授群众关系这门课,就是具体面对群众的时候怎么办。“可能我就是一个邻家大哥,可能我就是孩子们的小学老师,只有你的沟通真正多样性,才能获得真实的资料”。他坦言,“我去卖肉的大哥那儿,偶尔会买他点肉;卖鸭子的老奶奶为最后一个鸭子卖不掉发愁时,我就给买走了。这样建立了关系以后,他们就会很乐意跟你谈天。同样,我们民警要是知道民众的疾苦,了解他们的承受力,工作讲方法、政策接地气之后,我想对整个公安,整个警队来讲都是有好处的”。
朱林想用他自己多年的行动树立起一面人文的旗帜,“去倡导一种纯粹的、长期的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对老百姓的层面可能了解得更真,更直接”。
另一个愿望是朱林对自己摄影艺术的思考,“今后十年,拍片上我会关注双城经济圈这个大的题材”。他想一直秉持着一种在客观的环境里去寻找主观事物的方式,“比方说一个充气娃娃被遗弃在废墟上,在拍它时我就会想到农民工的精神和心理的压力”。在朱林的作品中,那些堆积的生活经验自然而然融进了创作,而他恰恰想通过这些不断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文/本报采访人员 李喆 供图/朱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