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孔子却为何“包庇”庆父的罪行

作为中国奸臣中的风云人物,庆父已经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被后世口诛笔伐2000多年。关于他的事迹,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左传·闵公元年》:冬,齐仲孙湫(qiu)来省难(慰问)。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齐桓公时期,鲁闵公去世,仲孙湫去慰问。仲孙湫回来之后,汇报说庆父是鲁国动乱之源,不除掉庆父,鲁国将会发生内乱。所谓“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后来演变为“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然而,《左传》中奸臣楷模的庆父,却和《春秋》中的大不相同!所谓“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但孔子却对庆父网开一面,能隐瞒的就隐瞒,能不说的就不说,尽量使用中性词,不对庆父丑化,总之是“讳莫如深”!孔子为何“包庇”庆父的罪行?
 孔子|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孔子却为何“包庇”庆父的罪行
文章插图
其实,历史还真是任人评说、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从历史真相来看,“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一句判断,充斥着阴谋成分。
公元前662年,鲁庄公病重,准备寻找王位继承人。当时,鲁庄公有三个儿子,分别为公子启、公子般、公子申,其中鲁庄公最中意公子般。《左传》记载,鲁庄公的四个兄弟中,鲁庄公、三弟季友支持公子盘,庆父、二弟叔牙支持庆父。
春秋时期的国王权力,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鲁庄公想要公子盘继位,如果没有三个弟弟支持,也无法如愿。
这时,三弟季友首先破坏了政治规则:季友设计毒死了哥哥叔牙,孤立了庆父。因此,鲁庄公去世之后,公子般就继承了王位。
 孔子|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孔子却为何“包庇”庆父的罪行
文章插图
《左传》中记载,贪婪残暴、权欲熏心的庆父,和鲁庄公夫人哀姜通奸,两人密室密谋除掉公子般。随后,庆父唆使一个叫荦(luò)的养马人,杀死了公子般,由此立公子启为鲁王(鲁闵公),三弟季友逃到陈国。
公子启何许人也?原来,他的母亲叫叔姜,原配夫人哀姜的亲妹妹,都是齐国公主,鲁闵公自然就是齐王的外孙。此时,由于新君初立地位不稳,庆父派人去齐国求援时,齐桓公非常乐意的答应了,丝毫没有“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评价。
然而,第二年庆父又唆使一个叫齮(yǐ)的人杀死了鲁闵公,自立为王,这时季友又带公子申突然逃到邾国(公子启继位后,季友回国,公子启一死,季友就带公子申逃难,好像排练一般,庆父警惕心太差了)。这一下,齐桓公坐不住了,就派仲孙湫来了解情况。于是,这才有了“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并准备对付鲁国。
孔子|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孔子却为何“包庇”庆父的罪行】当时,齐国是春秋第一霸,放出风声要对付鲁国,自然引起鲁国恐惧。于是,鲁国人就此反对庆父,三弟季友也发出讨伐檄文,拥戴公子申为王。在此形势下,庆父逃亡莒国。后来,季友买通莒国,将庆父押解回国,庆父走投无路,就自杀了。
 孔子|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孔子却为何“包庇”庆父的罪行
文章插图
从庆父所作所为来看,说他是一个野心家不为过,但说他是大奸臣,甚至“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显然有些过分。而且,庆父两年杀两君,也疑点重重:都是唆使了一个莫名其妙之人杀了国君。为什么一定是庆父唆使,而非其他人?
其实,在回过头看一看齐国态度,或许反而能有助于澄清真相!
孔子的《春秋》中记载,庆父早年带过兵马,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和齐国有过矛盾。同时,庆父年纪较大,治理国政相对比较成熟。因此,对齐国而言,庆父做了国王,鲁国将是一个威胁!所以,《左传·闵公元年》中关于“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对话,还有下面一半:
公(齐桓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对(仲孙湫)曰:“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公曰:“鲁可取乎?”对曰:“不可,犹秉周礼......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庆父是鲁国人,齐桓公为何想要为鲁国除掉庆父,难道这是国际雷锋精神?后面一句对话揭开了齐国真面貌:“鲁可取乎”,“间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齐桓公野心巨大,想要吞并鲁国,但庆父有较强的能力,所以仲孙湫给的建议是引导鲁国自相残杀、内乱不止,才是霸王之器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