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这位诗人太传奇:拿着一幅烂牌,居然闯出了一条功成名就之路

高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我们上学的时候都有背过他的诗,其中,有一首《别董大》里面有这样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总是让人记忆犹新。
高适所在的年代,是大唐最辉煌的时代。这其中,对诗人最友好的一个地方就是可以写出大气开明的诗风,比如:李白、王之涣等著名诗人,他们就经常游览各处名胜,只要到一处地方就题诗一处,留下了不少名作。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有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意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但是,高适和同时期的那些诗人有些不同,他既不歌咏大唐盛世,也不题诗名楼秀峰,而是写关于边塞的困苦,一写就写了很多首。
 居然|这位诗人太传奇:拿着一幅烂牌,居然闯出了一条功成名就之路
文章插图
为什么会是如此呢?
其实,从高适的人生经历中就能找出原因。
高适的一生,可以说是一部华丽逆袭的励志故事。从穷苦的乞丐到富有的侯爷,在他四十五岁之前,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穷困潦倒到一度以乞讨为生。但到了四十五岁之后,他忽然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仿佛开了挂一样的,立刻走向了人生巅峰,在剩下的十几年,官至侯爵。
其实,身为诗人的高适是非常擅长写边塞诗的,而且,与李、杜交情十分要好,但是,诗文还是略逊于仙圣一筹,不过,在仕途上,可是甩开诗仙、诗圣好几条街了。要知道,大部分诗人仅仅只会写诗,而当官却不像写诗那样简单,哪怕当官也当不了太长的时间。
所以,在当时的诗人圈子里,像高适以诗得以封侯的诗人,实在是屈指可数。所以,《旧唐书》对高适官至侯爵,有这样一句话:“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如果,用八个字来形容高适的一生, 那就是大器晚成,厚积薄发。
在704年,也就是则天顺圣皇后长安四年,高适出生了,虽然,高家祖上辉煌过一阵,但好景不长,到了高适这一代,家境就开始走向了下坡路,日子也是越过越苦。到了二十岁的高适,为了改善生活质量,于是,来到京城,想混出名堂来,然而,他始终找不到门路。
一般情况下,文人们想要走上仕途,有两种方式:要么通过考取功名,要么求人引荐。不过,高适这人比较奇怪,在京城混不下去之后,就跑去中原地带的梁、宋等地方,开始了流浪的日子。流浪之余,他还顺带找了一块田地种上了水稻,据说收成还不错。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高适也许是一个很好的农民,可是,历史是没有如果的。二十好几的年纪,做个农民,要是搁在普通人身上,可能也就觉得是挺好的一个活法,懒得再去折腾了,但是,高适似乎并不这样想,他认为:人生应该在路上过。
所以,到了二十八岁的高适,又走上了另外一条路——从军。他觉得建功立业的最好方式就是在战场上杀敌,于是,他北上蓟门、燕赵一带主动报名参加战斗,对抗那些进犯边境的游牧民族。然而,那时的大唐四海升平,所以,这些战斗只是小打小闹,根本激不起什么浪花。
 居然|这位诗人太传奇:拿着一幅烂牌,居然闯出了一条功成名就之路
文章插图
之后,他又先后欲投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哪怕努力的证明自己,但高适的生活好像还是没有什么改变,如果要说有,那就是,在打仗期间他写了不少边塞诗,有《信安王幕府》、《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别》、《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赠别王十七管记》《塞上》、《蓟门五首》等等,积累了一点点名气,这其中,《塞上》的名气最大: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没多久,高适就回到了宋中,后来又到处游历,去的地方有魏郡、楚地、东平等地,可以说是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东大部都走了个遍。也就是在游历期间,高适认识了李白,两人成了好友,同吃同住了一段时间,再后来,他又认识了一个叫杜甫的男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