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李静训之十一:万善尼寺中的金枝玉叶——关于隋代李静训墓的几个问题( 二 )


二、关于葬制
李静训墓志载其葬于“京兆长安县休祥里万善道场之内”,万善道场即万善尼寺。唐韦述《西京新记》卷三记载:“朱雀街西之第四街,即皇城第三街。街西从北第一曰安定坊,……次南休祥坊,东南隅万善尼寺,周宣帝大象二年立。开皇二年度周氏皇后嫔御以下千余人为尼以处之。”北宋宋敏求《长安志》卷十《唐京城四·休祥坊》“万善尼寺”条下注云:“本在故城(指汉长安城)中,周宣帝大象二年置,开皇三年移于此”,清代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四亦有类似记载。
北周宣帝宇文赟是北周第四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暴虐荒淫的皇帝之一,其后宫生活也颇具“特点”:同时册立五位皇后;其父周武帝尸骨未寒便将其父后宫女性不论年龄模样一律收入自己后宫;下令在全国大选美女,所有女孩包括仪同以上官员的女儿,未经宫廷挑选,一律不准婚嫁。这样的后宫,嫔妃宫女自然不会少,故有千余人入万善尼寺之说。北魏以来,随着佛教的兴盛,皇后嫔妃入寺为尼逐渐流行,北周成为惯例,因此,静帝宇文衍即位后,宣帝后宫女性均遣送出宫,入寺为尼,她们的去处就是北周长安城中的万善尼寺。581年2月,杨坚建立隋朝。杨丽华因是新皇帝的女儿,史书没有记载她的去处,以她的个性和与父亲的矛盾,应该也是带着女儿去了万善尼寺的,正因如此,隋开皇二年(582年)大兴城宫城建成后,万善尼寺也迁至新都的休祥里。休祥里位于宫城西墙外不远处,出宫城南门,沿着承天门大街西行出安福门即辅兴里,辅兴里西边就是休祥里,将万善尼寺置于此地,可能也是杨丽华的缘故。直至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杨丽华被皇父封为隋乐平公主,她才出寺返俗,开始居于皇宫中。杨丽华在北周宫中时,与嫔妃们关系融洽,在隋公主位上,与其弟即后来的隋炀帝杨广关系也很好,活跃于大兴城皇宫且有相当的话语权[9]。
中国新石器时代,幼童的葬俗就与成人不同,如仰韶文化儿童死后葬具使用瓮棺,不是埋葬于成人公共墓葬区,而是埋于居住区内,体现出对儿童怜悯爱护的观念。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统治者对葬身地下死者的保护一直是非常重视的,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发现的埃及吐坦哈蒙法老陵墓,甬道墙壁就有咒语“谁打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将张开翅膀降临他的头上”。中国古代,官僚贵族下葬时,除了使用严密牢固的埋藏技术以防他人骚扰外,有的还使用魔法、咒语。如1980年在山东济宁金乡鱼山发现的两座汉墓,在M1墓门的上槛石上刻有“诸敢发我丘者,令绝毋户后”[10]。李静训身份显贵又童年夭殇,自然葬地葬仪非同寻常。李静训墓为长方形竖井坑式,口大底小,口部长宽为6.05×5.1米,底部为5.5×4.7米,葬具使用了密封结实的石棺椁。有趣的是,在李静训墓石椁、石棺的顶部中央,均刻有“开者即死”四个大字(图一),以恐吓诅咒骚扰盗掘者。不仅如此,下葬后“即于坟上构造重阁,遥追宝塔,欲髣髴于花童;永藏金地,庶留连于法子”[11],作为超度祈福之场所,这种葬制在中国古代也是罕见的。考古发掘时,曾在墓葬地面上发现有残存长50米、宽22米,残高数米的夯土台基,可以想见当年重阁建筑的高大宏伟,虽然地面上的木构建筑早已毁塌,但坚固的夯土台基,却保住了底下的李静训安然无恙。
 杨坚|李静训之十一:万善尼寺中的金枝玉叶——关于隋代李静训墓的几个问题
文章插图
三、关于金冠饰
李静训墓随葬品极其丰富,有金银器、铜器、玉器、瓷器、陶俑等,多达235件。在石棺与石椁之间放置专为死者制作的陶俑及陶质生活明器,石棺内随葬的都是死者生前的使用物,也是最引人注目的重器。由于墓葬未被盗扰过,石棺中的李静训安卧的姿势保持了1300多年。镶嵌珠宝的金冠饰位于头骨,金项链仍然戴在脖颈,一对金手镯还在两手腕,两枚金戒指、银指甲套也在手指上。精致的金高足杯、金釦玉杯、银盒、银勺,玉器、漆器、铜器琳琅满目,环绕其身边。李静训墓出土的陶俑、瓷器、玉器、玻璃器,相关书籍、文章多有论述,金项链、金手镯也有学者做过专门研究[12],但镶嵌珠宝金冠饰却鲜有提及,更没有专门研究,仅有个别学者将此金冠饰定名为“黄金闹蛾扑花”,但却误认为是唐代的闹蛾实物[1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