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冯亦代、陆谷孙都曾译过的毛姆:“辛辣毒舌”仍值得细细咂品

2020年是英国作家毛姆(1874-1965)五十五周年祭。当年他亲自审定篇目、顺序并撰写序言的四卷本短篇小说全集出版于1951年,距今也近七十年了。今年中文版《毛姆短篇小说全集》出齐,为中国读者献上属于21世纪的四卷译本。
 毛姆|冯亦代、陆谷孙都曾译过的毛姆:“辛辣毒舌”仍值得细细咂品
文章插图
从毛姆的家学渊源来看,他身体里已然隐藏着写作基因:大英博物馆里,他祖父的著述可以开列一份长长的单子,母亲用法文写过供少女阅读的小说。毛姆自己则沉浸书海,涉猎广泛,几乎读完古典哲学到现代哲学著作、海森堡等科学著作、英文用法词典,还时刻打腹稿,勤奋练笔,用7年时间写出15部作品。虽然毛姆个子矮小、被寄宿学校压抑到口吃,还八岁失恃、十岁失怙,但是他细腻敏感,在周游马来半岛、东印度群岛、香港、广东等地时汲取创作灵感、积累素材,尤其是1919年到1920年冬季,溯长江而上1500英里,其《作家笔记》一书中更有大量的旅途见闻,为上世纪20年代战乱贫困的中国留下光怪陆离但颇为真实的剪影。他还将自己比作“一个动物学家闯入一个物种信息丰富到难以想象的国度”,小说中所讲的故事均跌宕起伏、充满悬念,反映了主人公在文化冲击中的脆弱感、从异域归国的隔阂感,惟妙惟肖。在《毛姆短篇小说全集Ⅳ》序言中,毛姆表示“那些工作的年头基本都在马来亚度过的公务员、种植园主、买卖人,他们都很平凡……有自己的小争执、小妒忌、小调情、小喜庆;他们都是良善、体面的普通人”,不过他在该书里聚焦那些个性中有些古怪的人、那些因为意外陷入到怪异局面中的人。
毛姆曾经说过“故事是小说家为了抓住读者的兴趣而扔出的一根救生绳索”,小说家不是故事员,但小说家需要讲故事,“通过所讲述的事件、所选择的人物以及对人物的态度,对生活作出批判”。
毛姆小说语言朴素,且诸多机灵睿智之句,敏锐洞察人性和社会生活,在《吃忘忧果的人》一文中,他讲述曾是银行经理的威尔逊购买年金保险,以最后六年困苦的代价来换得前二十五年的快活日子,及时行乐,知足忘忧,耽于逸乐,毕竟工作的目的就是赢得闲暇。但这计划有个难以预见的漏洞,“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的性格会渐渐变得疲软。……如果一个人只把自己的渴望放在唾手可得的东西之中,那么他的意志就会慢慢变得无力。”由此可见,三国时刘禅所言的“此间乐,不思蜀”,到了西方语境里,难以乐忘忧、不复归!
在《绅士肖像》一篇里,读者可通过打扑克学会性格坚毅、头脑敏锐、评断果决、洞悉人性,像约翰那样风度、正直、幽默、理性,同样可以品咂到格言警句,例如,“绅士打牌,从不以能如何常胜、绝不落败为目标。”“……人的思维总习惯于低估别人的智力,并同时高估他们的运气。”
毛姆小堪称“辛辣毒舌”。译者陈以侃在第一卷的译后记里也指出“毛姆说他追求的是简单、清晰(夏志清先生将lucid译为‘达’,我觉得并不贴切)、悦耳。要我说的话,他的文风是一种体面的娴熟和狡黠。我试着模仿他语势的高低转承……尽管我已经在我能接受的范围内尽量多用了一些成语和俗字,但译本的读者很难体会威尔逊的那种义愤填膺。”
在《吃忘忧果的人》这篇中,译者没有完全做到贴合毛姆原文语势的高低转承,没有将成语和俗字用到极致。
上文提到威尔逊的计划有漏洞那一段,陈以侃译为:“在这个幽远的角落过了二十五年完美的日子,没有任何事扰乱他心里的平和,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的性格会渐渐变得疲软。人的意志是要靠克服障碍去锻炼的,如果它从来不曾受阻,如果一个人只把自己的渴望放在唾手可得的东西之中,那么他的意志就会慢慢变得无力。”本段翻译是否可以运用更多四字成语和熟语来呈现如下:“在此幽遐之所,毫无搅扰地恣意撒欢二十五年后,人的性格会渐渐软化。意志要勃发而出就得有重重障碍去一一克服,倘若一马平川般顺畅抑或不费吹灰之力就如愿以偿,连愿望都唾手可得的话,意志只会变得软绵无力。”也许更能彰显毛姆追求的简单、清晰、悦耳之风格。译者陈以侃在自己的随笔集《在别人的句子里》前言中也表示:“翻译在这一点上很像:六个月之后书出来,没有哪句话是不能改进的。‘欲搜佳句恐春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