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二十|试探究昌平君有关问题——读《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并不缺谜团,其中围绕昌平君的就有不少。昌平君其人,乃是围绕秦始皇的众多传奇人物之一。由于史籍对他的记载过于稀少,又充满矛盾,使其身份、经历均成为了各家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即是我探究围绕昌平君众多谜团的一个小小尝试。
一、秦王政九年以前的昌平君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提到昌平君的仅有区区四处,且时间线最早的即为秦王政九年昌平君平嫪毐乱的一条。他像是凭空出现在历史长河中,初次露面已是深受信任的平叛大臣,其早年身世经历一片空白,仅有数百年后唐朝司马贞《索隐》中提到他是“楚之公子”,以至于高敏否认《索隐》记载的真实性而猜测“存在秦、楚两个不同的昌平君”。
但我认为,高敏判断“秦国的昌平君已于秦王政二十一年死去, 则秦王政二十三年被项燕立为荆王的昌平君必为另一个昌平君”是基于云梦睡虎地秦简的记载,而秦简上“韩王死, 昌平君居其处, 有死(属(或屈)”一段由于字迹难以辨认不能得出昌平君死于秦王政二十一年的结论,再加上《史记》中四次提及昌平君并未特意点名其国籍,因此该猜想可信度不高。
 秦王政二十|试探究昌平君有关问题——读《史记·秦始皇本纪》
文章插图
善本:《史记·索隐》
在认定昌平君只有一人的情况下,骆科强在文章中提出了一种观点,即昌平君确为“楚公子”,却非考烈王熊元的庶子,而是庶弟,或是与春申君交好,在李园杀春申君立楚幽王后入秦避祸,或是因春申君欲盗国而被驱逐入秦。然而这种观点并不严谨,不仅否认了《索隐》中“楚捍有母弟犹,犹有庶兄负刍及昌平君”的记载,也难以解释昌平君在楚国做公子时为何未被楚史记载,以及昌平君入秦不超过三年的情况下如何迅速成为了领命攻杀嫪毐的秦王心腹重臣。
 秦王政二十|试探究昌平君有关问题——读《史记·秦始皇本纪》
文章插图
李开元:四川成都人,曾经是科学少年。北大历史系毕业,获东京大学文学博士。
相对来说,我比较认可李开元对于昌平君早年身世的观点。即“昌平君是第41代楚王考烈王熊元的庶子”。进一步他猜测昌平君“生于秦,其母,盖秦昭王女也”。
虽然这一点未见于史料,但的确符合质子在当地娶妻生子的惯例和秦楚联姻之传统!
而“熊元只身亡归”“与母俱留秦”的设想也解释了昌平君作为楚国公子为何长期事秦而不回楚国发展(楚史无记载)。
此后昌平君由于亲缘关系成为了华阳太后领导的楚国外戚集团的一员,与庄襄王一同长大并适时进入政坛。到了他第一次出现在《秦始皇本纪》的秦王政九年,他已经成为了前朝朝臣,年幼秦王的表叔,掌握大权的华阳太后的亲属,是即将亲政的秦王身边仅次于仲父吕不韦的重臣。
二、嫪毐之乱中的昌平君
嫪毐之乱或许是因其敏感性,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有些模糊混乱,为后世史家提供了许多想象空间。
如李开元由秦军功爵制度推测嫪毐获封长信侯直接原因是:平定成蟜叛乱,而这背后又表现了赵国外戚对韩国外戚的打压等等。
 秦王政二十|试探究昌平君有关问题——读《史记·秦始皇本纪》
文章插图
田余庆(1924年2月11日—2014年12月25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而本文的主角昌平君在书中的第一次登场,或许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昌平君平乱与他政治地位提升显然有一定联系,同时他攻杀嫪毐也可视为楚国外戚对赵国外戚的打压。)然而昌平君的这次亮相也正是这段历史中史家争论不休的焦点,尤其是“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一句的句读。
田余庆早已批判了马非百认为昌平君其时为左相的观点,赞同“相国、昌平君、昌文君”的断法,并认为司马贞《索隐》中昌平君“立以为相”是误读。何浩、黄盛璋等也持此观点,认为“相国”指吕不韦,且黄先生称不可能有三相国,因此昌平君、昌文君并非相国。而高敏、雷智勇坚持断为“相国昌平君、昌文君”,仍认为秦有左相右相,当时吕不韦与昌平君为相国,昌平君不是相国,文中的“相国”只指昌平君,且分别举例论证了这种句法的合理性。贺靓艳、杨燚锋又考证了秦相邦(国)与 丞相的情况,得出了相邦(国)仅设一人,丞相可为一人或两人的结论,判断原文中的“相国”正是指吕不韦,而昌平君昌文君官职不明,又举例反驳了高敏认可的句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