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凝聚邯郸智慧——回眸“十三五”我市科技创新( 二 )


产业聚集明显加强 , 邯郸现代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级试点加速推进 , 格力·邯郸中原智能装备基础件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 临漳人天科技园开展5G研发 , 已有30多家企业入驻 。
重培育 , 成果转化激发创新实现新突破
晨光生物科技集团主持和参与完成的“辣椒天然产物高值化提取分离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和“番茄加工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依托该项目成果 , 晨光生物实现了辣椒天然提取物规模化、连续化生产和番茄籽皮原材料综合高效利用 , 企业产品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 取得了行业话语权 。
今年10月10日 , 从吉林大安传来喜讯 ,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组织国内权威专家组 , 对河北省硅谷农业科学研究院、河北硅谷肥业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有机硅土壤调理剂改良重度盐碱地水稻创高产示范田进行了测产 , 结果显示 , 平均产量每亩659.714公斤 , 增幅50.99% , 创重度盐碱土壤水稻亩产最高记录 。
近年来 , 我市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推进科研攻关与成果转化 , 推动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合作攻关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贴近企业需求 , 开展技术交易 , 转化科研成果 。
目前 , 市级研发平台达到了125家 , 创建了省级技术创新中心5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1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试点9家 , 省级研发平台总量达到91家 。 国家级孵化器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5家 , 省级孵化器15家、省级众创空间17家 。 其中 , 邯郸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连续四年以优秀(A类)成绩通过科技部考评(2018年度考核为A类的全省仅3家) 。
为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 我市建设了邯郸技术交易中心 , 建成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1家、省级16家 , 全市技术交易合同登记额由5.7亿元增长至150亿元 , 技术交易额连续两年位列全省第一 。 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邯郸市创新创业大赛 , 推荐180家企业参加国家、省创新创业大赛 , 获得全国优秀奖3项 , 省一等奖10项、二等奖38项、三等奖89项 。
成果转化最终要体现在科技惠民 , 在环境保护方面 , 市政府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 组织系列科技治霾专题对接会 , 梳理技术需求15项 , 共同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等方面合作 。 贺泓院士与718所合作开展烟气脱硝、空气净化等方面技术研究 , 我市科技治污水平进一步提升 。 在农业科研方面 , 通过国审新品种12项 , 与袁隆平院士合作选育的杂交稻平均亩产达1149公斤 , 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 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建设“科技小院”做法在全国推广 。
广合作 , 引人才优资源协同创新共发展
协同创新 , 共同发展 。 我市用足用好京津创新资源 , 对接大院大所、央企 , 引进高端人才、先进技术、战略投资者 , 加大促进京津研发成果在邯郸转化孵化 。
11月27日 , 京津冀科研院所联盟——邯郸技术需求对接会在邯郸北科创新中心成功举办 , 通过对接会加快引进京津等地科技创新资源 ,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制胜法宝 , 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 “十三五”期间 , 我市广泛对接京津、长三角、珠三角、东南沿海等地区 , 促成中科鑫宝产业基地等签约项目30余项 。 先后举办京津冀协同创新与区域转型发展论坛、首届河北省产学研大会、省科技厅“厅市会商”、美国“硅谷”专家走进邯郸、晋冀鲁豫边区科技协作网第32届年会、北京大学校友走进邯郸等活动 。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在我市设立邯郸北科创新中心 , 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邯郸分中心落户我市 。
科技创新 , 关键在人才 。 为了解决企业在人才上的缺口 , 我市积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 培养和引进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高端技术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 我市依托科技部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 , 吸引集聚了更多优秀人才服务邯郸 , 培育省级产业创新创业团队28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英才111名 。 2019年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董事长卢庆国入选河北省第四批高端人才支持计划、2018年副总经理连运河入选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 2016年邯郸慧桥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邢振国、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董事长卢庆国入选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名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