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编|《感应篇汇编》第三十一集(中)( 二 )


“至于恩怨、名誉,虽世之号君子者,亦或不免。唐宋以来,朋党之祸是也。”那至于讲到个人的恩怨、名誉,即使是一个君子,在这个方面,可能都会有所顾忌。因为君子再往上一层就是贤人,但是如果君子的根基不稳的话,往下一掉,很有可能就变成小人。
因为凡是涉及到个人恩怨的、一些名誉的,这个最能勘验一个君子的心态。勘验过,那你就是君子之风;勘验不过的话,那你连君子都做不了了。举的例子是像唐宋以来的“朋党之祸”,这个都是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跟我好的,那我们就是一个派系;跟我们不一样的,就排斥。这个就会对国家产生很大的影响。
那么解决这些“分其念”的方法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唯忠则尽心无欺”。你只要做到“忠”,你常常想到“忠”这个字,你就不会被这些所影响。因为“尽心”就“无欺”,尽心就是一心,一心一意就不可能做到自欺,因为你自欺,你自己就能发觉了。你不自欺的话,一个人不自欺,那一定是至诚到了极处了,他连自己都不欺骗,更不会去欺骗别人。
“至诚则举心动念,全不为自己身家、爵位起见。”真正一个很真诚的人,他起心动念,至诚到极处,这个是曾国藩先生讲,“一念不生,谓之诚”。那“至诚”的话,你想一想,他就不可能再出三心二意的念头。所以至诚则起心动念,全不会为自己的身家,为自己的名誉,为自己的地位去着想。
更是“不避豪强,不徇情面,不惜功名”,甚至“不求忠直声誉”。看到强横、有权势的人,他不会害怕。“不徇情面”是指为公做事,不讲私情,不怕得罪人,该讲就讲。“不惜功名”是不吝惜自己的功名、富贵,不吝惜自己的地位、财产。
而且更难得的是,不求忠直的声誉。不担心,或者是不会去想,别人说自己“你这个人很好,你这个人很忠直、很正直,你这个人很有担当,是个忠良之辈”,不去想得到被人肯定的这些名誉,因为“贪名”也是贪。
“或委曲济事而非阿附,或执法不回而非矫激。”因为你心里不去想着这些事情,不去顾忌这些事情,所以你做事,有些时候“委曲济事”,“委曲济事”是指委曲求全。为什么要委曲求全?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能够让事情做得圆满,尤其是好的事情,利国利民的事情,能够做圆满。所以哪怕是自己受一点委屈,受点冤枉,这个都没有任何关系。
“而非阿附”,这个就不是迎合,不是附和,不是巴结。可能在外表看上去,会让人感觉,你看这个人好像挺会奉承人的,你看做事情很圆滑;不是。但是这个心,只有忠诚的人自己知道,至诚的人自己知道,他连想都没想过,他也不会在意外表上的行为,甚至是形象。最主要他只关心一件事情,利国利民的事情能不能把它做好,不会顾及自身的形象、自己的声誉、自己的名誉。
“或执法不回”,有些时候,执法时不顾情面,做事情的时候按照规矩来办,不讲情面。这个事情“而非矫激”,不是因为这个人情绪好像比较偏激,做事情好像一点都不顾情面,有人讲,这个人可能性子会比较耿直。
那是不是这样呢?也不是。不是因为性情的原因,也不是跟他个人的性格有关,而是跟这个事情有关。有法可循、有规可依的时候,你不去根据法律也好,根据规矩也好,你不去按照这些条约、条例,把它去执行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接下来可能这个团体、单位就会混作一团。
你想想看,谁如果都想着做一个“老好人”,不得罪人,那这个单位、这个团体,就没有规矩可言了,因为人人都想做好人。人人都想做好人的结果,就是人人都做不了好人。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任何一个地方都要有“规”和“矩”。
“只要实有益于国计民生,且视吾君真为尧为舜之君,不敢萌菲薄念,方是忠敬。”只要是跟“国计民生”有关的,一定会把它做好。而且为人臣子的,真的是视自己的领导,这里讲的是视自己的国君,“为尧为舜之君”,尧、舜是圣主明君,就是发自内心地敬仰领导,敬仰自己的上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