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国古代怎样防疫?这些文物透露了古人的智慧……

◆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抗疫尚且不是容易的事,古人如何应对疫情?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文/陈昀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研究馆员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抗疫尚且不是容易的事,古人如何应对疫情?其实,古人面对疫情也颇有一套。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
 疫情|中国古代怎样防疫?这些文物透露了古人的智慧……
文章插图
▲ 殷王武丁贞问妇婡患疾刻辞卜甲,故宫博物院藏。
殷商人占卜:殷王的名婡之妇是否不会有疾病。
几千年来,人们对各种瘟疫的抗击始终没有间断,其中隔离传染源、施救有效药物、保持环境卫生、佩戴口罩等,都是疫情防控直接有效的措施。
中国传统医学经典的《黄帝内经》提到,抗御“疫疬”入侵的同时很重要的是“避其毒气”,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认为:“肺朝百脉,司呼吸”,“肺开窍于鼻”,鼻是人体重要门户。“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热传染病最先侵犯呼吸系统。《黄帝内经》并记录了完整的疫病防治思想,提出人们应该在发病之前加强预防,或者在发病早期及早治疗,治疗后防止复发。
 疫情|中国古代怎样防疫?这些文物透露了古人的智慧……
文章插图
▲ 明嘉靖二十九年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甘肃省图书馆藏。
《黄帝内经》提出对瘟疫要早发现早治疗,治疗后防止复发。
一、“舍空邸第”,强制隔离
隔离是阻断疫情扩散最有效最基本的手段,这种方法自古有之。我国秦朝就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根据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某里典甲诣里人士伍丙,告曰:‘疑疠。来诣。’讯丙,辞曰:‘以三岁时病疕,眉突,不可知,其可病,无它坐。’令医丁诊之。”就是说:乡里如果出现了疑似的传染病病例,典甲(典甲,相当于现在的乡长。)有责任调查和迅速上报,朝廷根据疫情派医生检查治疗,三岁的小孩也不能忽视,并对相关人员采取隔离措施。《睡虎地秦简·法律问答》中,首次出现“疠所”一词。“疠所”就是隔离区。《睡虎地秦简·毒言》还记载,知情者和家人应主动断绝与“毒言”者接触,不与患者一起饮食,不用同一器皿。
到了汉代隔离治疗更加完善,《汉书·平帝纪》:“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南北朝时期,则已成为制度。萧齐时,太子长懋等人曾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六疾馆,以隔离收治患病之人。在盛唐时期,官办医疗机构更加发达,朝廷设有养病坊,在各州府也设置有类似机构,负责各地医事管理和疾病诊疗,当大的疫情发生时,也承担临时性收容和隔离救治任务。后来宋朝的将理院、元朝的广惠司、明朝的惠民药局等,都是样承担隔离治疗的官办医疗机构。明朝时,各州、府、县普遍设立惠民药局,抵御重大疫病的能力大为增强。
一旦出现疫死者,尸体作为主要传染源,该作何处理呢?据《周礼》所载,从先秦时期开始,就有了处理无主尸体的做法。此后,凡遇大疫,官府一般都有掩埋死者尸体的做法,以防止疾疫传染。
 疫情|中国古代怎样防疫?这些文物透露了古人的智慧……
文章插图
▲ 睡虎地秦简,湖北省博物馆藏。
1975年云梦睡虎地11号墓出土,竹简记载,若发现有人感染瘟疫,必须主动保持距离并第一时间向官府报告,患者一旦被官方确诊后,会被强制隔离,关进特殊的地方,称之为“疠迁所。
 疫情|中国古代怎样防疫?这些文物透露了古人的智慧……
文章插图
▲ 敦煌莫高窟北周-290窟窟顶-人字坡西坡-佛传故事:掷象
壁画描述了为了防止爆发瘟疫,太子悉达多把死去的大象举起丢到城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