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国古代怎样防疫?这些文物透露了古人的智慧……( 二 )


二、“浓煮热呷”,药物救治
面对疫情,有效的药物必不可少。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就《伤寒杂病论》一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中医所说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书中提出的治则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调整阴阳,扶正驱邪,还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诸法。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剂。据统计,《伤寒论》载方113 个,该书对于后世方剂学的发展,诸如药物配伍及加减变化的原则等都有着深远影响,而且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遵循。其中许多著名方剂在现代人民卫生保健中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例如:治疗乙型脑炎的白虎汤,治疗肺炎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的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胆道蛔虫的乌梅丸,治疗痢疾的白头翁汤,治疗急性黄疽型肝炎的茵陈蒿汤,治疗心律不齐的炙甘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括萎薤白白酒汤等,都是临床中常用的良方。
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对温疫也有论述,认为“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并立“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一章,记载了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温病散等治疗、预防温疫的方剂。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不仅总结了许多治疗传染病的方剂,还提出用熏药法进行空气消毒、向井中投入药物给水消毒等消毒法。
除了专业医书所载的药方之外,散见于古代文集笔记之中的验方、偏方还有不少,其中有些药方值得后人认真总结和继承。如苏轼在《与王敏仲书》中提到治疗瘴疫方为:“用姜、葱、豉三物,浓煮热呷,无不效者。”《宋史·外国·吐蕃》中提到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六谷吐蕃的铎督部族发生疾疫,宋廷提供的治疫药物为白龙脑、犀角、硫磺、安息香、白石英等76种。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的一则事例,所用治疫药物为柏叶,颇有神奇之效。《靖康纪闻》中记载的治疫药方为黑豆汤,其方为:“黑豆二钱(令炒香熟)、甘草二寸(炒黄色),二味以水二煎一盏,时时服之自愈。”元人笔记《辍耕录》中记载:元朝初年时,元军发生疾疫,以大黄疗治,所活近万人,效果亦极显著。
现在许多仍然在应用的中医救疫名方,如吴又可的达原饮、叶天士与吴鞠通的银翘散、余师愚的清瘟败毒饮、杨栗山的升降散和王清任创制的解毒活血汤等。
 疫情|中国古代怎样防疫?这些文物透露了古人的智慧……
文章插图
▲ 西汉帛书《五十二病方》,湖南博物馆藏。
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是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古医方专著。全书达一万字,抄录于高约24厘米、长450厘米的长卷之后。它详细记载了医方283个,药名254种,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五官科等103种疾病的治疗医方。帛书所记的医方中,均以用药为主,包括外用、内服等法,此外还有灸、砭、熨、熏等多种外治法及若干祝由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西汉初期以前的临床医学和方药学发展的水平。
 疫情|中国古代怎样防疫?这些文物透露了古人的智慧……
文章插图
▲ 西汉金医针,河北博物馆藏。
1968 年河北满城陵山一号汉墓出土,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疾病,在汉代已形成了完整的灸法治疗系统。
三、“洒扫火燎”,环境净化
保持环境卫生,对于防疫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很早就重视环境卫生,在最早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寇扫”(大扫除)的记载,《礼记》、《治家格言》、《周书秘奥造册经》中均强调了要保持居室清洁卫生的习惯,同时指出屋宇干净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我国古代传统防疫的方法之一是熏烟蒸洗。熏烟防疫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周礼·秋官》记载有用莽草、嘉草等烧熏驱蛊防病的方法,“凡驱蛊,则令之”;“除毒盅,以嘉草攻之”;“除蠹物,以莽草熏之,凡庶蛊之事。”而根据出土的竹简我们可以看到,秦时期,凡入城秦国,其车乘和马具都要经过火燎烟熏以消毒防疫。在敦煌石窟中保存着一幅“殷人洒扫火燎防疫图”,描述了殷商时代以火燎、烟薰方法来杀虫、防疫的情景。两汉时期是古代瘟疫记录最多的时期,《博物志》中特别讲到有一次长安大疫,宫中皆疫病,汉武帝焚烧弱水西国所贡香丸一枚“以辟疫气”,“长安中百里咸闻香气,芳积九月余日,香由不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