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着这么多学生,明代学校的学规是非常严格的,对学生的品德、言行、生活习惯、学校纪律,学业内容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皇明太学志》有记载,“生员应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先,隆师亲友,养成忠厚之心。”“凡坐堂生员务要礼貌端严,恭勤诵读,隆师亲友,讲明道义,互相劝勉为善。”“每月务要作课六道、本经义二道、四书义二道、诏、诰、章、表、策论、判语、内科二道,不许不及道数,仍要逐月作完送改,以凭类进,违者痛决。” 对学生的考核也是异常严格的,明代国子监教学分六堂,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为初级,修道、诚心二堂为中级,率性一堂为高级。根据学生的学识的高低,编入各堂学习,逐级递升。待升至率性堂后,便采取积分法,通过考试累计学分的方式来决定是否毕业。《明史》记载,“升至率性,乃积分。其法,孟月试本经义一道,仲月试论一道,诏、诰、表、内科一道,季月试经史策一道,判语二条。每试,文理俱优者与一分,理优文劣者与半分,纰缪者无分。岁内积八分者为及格,与出身。不及者仍坐堂肄业。如有才学超异者,奏请上裁。” 这种考核制度类似于今天大学的学分制,学分修满方可毕业。不同的是,在当时官员匮乏的年代,顺利修满学分的就可以做官了。 明政府深谙教育学生的目的是为帝国培养治国能臣,读死书,死读书都是行不通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 洪武五年,明政府创立了监生历事制度,洪武时期,选拔历事的监生以“年长”和“学优”为条件,《明太祖实录》称,洪武八年命御史台选“太学诸生年长学优者”分教北方各郡。监生历事涉及的部门非常广泛,如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使司、五军都督府、锦衣卫等。具体内容包括誊写题本奏章、清理黄册、书写诰敕、清查档案等。 《明史》称,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明政府制定了考核的办法,由历事的衙门即用人单位进行考核,给出勤谨、平常、才力不及和奸顽四等。《明会典》称,“勤谨者送吏部附选,仍令历事,遇有缺官,挨次取用;平常者再历,才力不及者送监读书,奸懒者发充吏。” 这一套完备的监生历事制度的设计,既缓解了明政府官员不足的问题,又从中发现了未来的人才,可谓是一举两得。 唐、宋之时,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基本是独立的。参加会试的人,只需经过从乡到州的层层选拔,而不必一定出自学校。在明代,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是一脉相承的, 《明史·选举志》记载,“明制,科目为盛,卿相皆由此出,学校则储才,以应科目者也。”入学成为了走向仕途的必经之路,科举必由学校,将相皆由科举,学校培养了人才,人才也成就了学校。 到了明朝后期,靠纳粟纳马入学的人越来越多,学校生源的质量大打折扣,学风败坏,这也间接动摇了明王朝统治的根基。明朝初期的学校正是因为配备了顶级的师资,拥有着优秀的学生,同时打造了一套系统的人才培养制度,才出现了一大批国家栋梁,如内阁大学士宋讷、胡俨,尚书李敬、陶凯、乐韶凤,侍郎谢铎等人。可以说,基于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大明帝国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明帝国可以马上得之,但不能马上治之。教育才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根基。
推荐阅读
-
长江日报记者连线:花莲安好,台北高楼蛮晃,交通状况还行
-
印度|17条公路3条铁路动工,大批战机坦克边境集结,俄:撤兵是幌子!
-
人员|天津核酸阳性外籍人员首都机场密接者7人 均已隔离!
-
史书今古 却没躲过夷陵之战,这个倒霉的蜀将是何人?,侥幸躲过了麦城之战
-
大学生入党有什么好处对以后有什么影响 大学生入党有什么好处
-
-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武汉前期积存医疗废物已清运处理完毕
-
北京日报客户端副中心文化地标亮相 城市绿心9月开园
-
末位评论|姚明现身青岛街头夜市,与友人聚会喝酒,未来将开放球迷进场
-
中年|中衍期货[投资者教育]:把握基本面分析的关键点
-
浅谈各种无需进食的冬眠动物 冬眠的动物有哪些100种不吃东西的
-
-
现代快报|连云港两无名仓库发现大量假冒烟花爆竹,已销毁
-
第一财经|申城连日高温!李强龚正蒋卓庆董云虎廖国勋分别慰问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广大劳动者
-
-
王静|迪丽热巴《安乐传》有动静了!双顶流CP颜值在线,粉丝:期待了!
-
野猪君谈科技|比Windows更美观,个人用户永久免费,首款国产操作系统面世
-
-
国君死前对儿子说想吃一道菜,儿子一听菜名,当即变脸:你自杀吧
-
福娃羽泽|首要表现就是自我,孩子''自我''就是''自私''?孩子处于这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