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蔡京创下3个世界第一( 二 )


二、高太后开历史倒车,不得人心
列宁对王安石变法评价很高,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但在当时,反对变法者却众多,甚至连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也出面,带头反对。她俩视新法为洪水猛兽,把王安石说成是乱臣贼子。她俩哭着向神宗诉说:“王安石是要用新法把天下搞得大乱!”神宗一时动摇,罢了王安石的官。后来后悔了,又请王安石出来重新当政。
宋神宗死后,子哲宗立,高太后临朝听政,1086 年,司马光出任宰相,尽复旧人旧法,对新人新法一概排除。所以,历史上的高太后自始至终表演了反对熙宁新政顽固派的角色。如果说,王安石变法才开始时,高太后由于对新鲜事物有误解,所以会去反对,这是情有可原的。宋神宗死后,熙宁新政硕果累累,她却继续反对,那就大错特错了。而且破坏性大,影响坏。
但是,高太后开历史倒车却不得人心。“司马光秉政,复差役法,为期五日,迫蔡京等完成。京独如约,悉改畿县差役,无一违者。”《宋史》的这一条记载说明了这一点。那时全国各地不是闻风而动,按时完成任务,而是到处碰壁,完不成任务,只有蔡京开封府县完成了任务。究其原因,募役法优点多,方便于民,早已经深入人心,许多人只愿意出钱,却不愿意服役。所以,恢复差役法,必然会发生逃亡现象,难以找到人。司马光不去检查自己决策错误,反而去责怪地方办事不力,真是老糊涂!“已而,台谏言京挟邪坏法,出知成德军……”这说明那时台谏等于虚设,他们不是去批评司马光决策有问题,而是把蔡京当做打击对象,这正是不明不白!而且“元祐党人”也不是铁板一块,都会听司马光指挥。在那时,朝中有三派,以洛阳人程颐为首的洛党、眉山人苏轼为首的蜀党、以河北人为首的朔党,朝廷不像朝廷。这是高太后开历史倒车注定要失败的根本原因。遗憾的是,后来有的人不是实事求是地反映这段历史,而是凭空捏造,张冠李戴,说什么“王安石变法失败了”,连自圆其说也不见了。
三、老子论述传承与普及
《道德经》五十四章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这一章认为,优良传统及其规章制度的传承与普及,对于促进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发展,有着十分重大意义。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善的建树的不可以废除,善的坚持的不可以去掉,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坚持这些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祖祖辈辈就会传承下去。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这里说的是修身养性。把这些优良传统及其规章制度付诸于自身,让它们生根、开花、结果,他的言行举止就会是真实纯正,有力量。因为几代人的共同坚持更加显得高贵,有力量。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这里说的是家庭成员政治思想建设。把这些优良传统及其规章制度付诸于自家,他的家庭就会面貌焕然一新,丰盈有余,比起他人,那就先进多了……
王安石|蔡京创下3个世界第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这里说的是自己家乡建设。把这些优良传统及其规章制度付诸于自乡,他的家乡就会成了临近乡村的榜样,受到兄弟乡村尊崇。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这里说的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把这些优良传统及其规章制度付诸于自邦,经济文化发展就会丰盛硕大。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这里说的是广为宣传,把这些优良传统及其规章制度付诸于天下,就会星火燎原,无限普及,到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促进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发展。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别身;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人们的感觉就会不一样。所以,传承优良传统的优越性是通过比较时发现的。个人与个人比,家庭与家庭比,乡村与乡村比,郡县与郡县比,内容会越来越丰富,意义会越来越大。这是因为事实胜于雄辩,这种方法帮了我们许多忙,使我们变得比以前更加聪明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