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研|63年后,再现“船棺葬”遗迹

12月18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发布消息,时隔63年,九龙坡区铜罐驿镇冬笋坝遗址再现多座“船棺葬”遗迹。
今年9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九龙坡区冬笋坝遗址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
本次发掘中,大量遗迹和各类文物出土,尤其是出土的著名“船棺葬”,是自1957年以来,重庆地区再次集中出土。 这些形似独木舟的棺材,头部皆朝向长江,有如“以船着岸”。
 文化遗产研|63年后,再现“船棺葬”遗迹
文章插图
发掘现场 姚於 摄
63年后
重庆地区再现“船棺葬”遗迹
冬笋坝遗址是我国最早确认的巴文化遗址,特别是其出土的以“船棺葬”为代表的一批战国至西汉墓葬,对探索川渝地区巴文化特征与演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员、现场考古负责人代玉彪介绍,今年9月开展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是继前西南博物院(后改为重庆市博物馆,现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单位20世纪50年代对冬笋坝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后,近70年来首次对冬笋坝遗址开展科学系统的考古和研究工作。
“这些‘船棺葬’与以前发现的一样,都是距离长江非常近,随墓葬出土的往往还有陪葬的铜剑、铜矛、铜釜等。”代玉彪介绍,本次考古发现了较为集中的墓葬分布区。
在本次发掘区内,共发现墓葬28座,砖窑1座,主体遗存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巴文化墓葬。
截至目前,已清理船棺葬4座、长方形土坑墓11座、方形土坑墓1座、砖室墓1座,时代涵盖战国晚期、秦、西汉早期、新莽时期等几个阶段,出土铜器(包含了铜剑、铜矛、铜钺、铜鍪、铜釜、铜甑、铜削、钱币)、陶器(陶罐、陶釜、陶豆、陶甑、陶钵等)、琉璃器、铁器(铁锸、铁剑)等各类文物200余件(套)。
 文化遗产研|63年后,再现“船棺葬”遗迹
文章插图
“本次考古发掘清理的墓葬体现出分布密集、排列有序、类型丰富(涵盖了战国晚期至汉代主要的墓葬类型,堪称这一时期百科全书式集群墓葬)、延续发展(从战国晚期经秦、西汉直到新莽时期连续发展,系统反映了晚期巴文化及其逐步融入汉文化的全过程)的特点。”
代玉彪表示,这是近十年来重庆地区巴文化遗存最为重要的发现,也是重庆地区“船棺葬”自1957年以来首次集中出土,为冬笋坝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铜罐驿镇城镇规划和九龙坡区建设巴文化研究高地提供了重要参考。
目前遗址考古工作
已进行60%左右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重庆地区乃至成都平原地区,陆续出土许多船棺葬墓,这说明在当时古巴国与古蜀国境内均有船棺葬习俗。”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白九江说。
目前,考古部门已加强对遗址的重点监测及日常巡查,落实义务看护员制度,确保遗址现状的稳定,严厉杜绝可能存在的盗挖盗掘行为。
 文化遗产研|63年后,再现“船棺葬”遗迹
文章插图
“目前考古工作已进行60%左右,接下来工作中不排除会有更多发现。”代玉彪表示。
接下来,考古部门将科学编制遗址保护规划,进一步掌握冬笋坝遗址遗存分布、埋藏状况及保存情况等信息,围绕合学术研究、文物保护、遗址展示,结合城镇规划建设,编制冬笋坝遗址多年度可持续的考古发掘计划。
同时,将以冬笋坝遗址为基点,对其所在区域进行系统区域考古调查,以聚落考古理念编制工作计划,重点解决是否存在与冬笋坝遗址规模相当的居址、冬笋坝遗址在区域的地位以及区域内遗址之间的联络机制与管理模式等重要问题。
重点场所和公共卫生区域的从业人员,要开展自我身体健康状况监测,避免带病上岗,生病后要及时报告和就医。管理部门应关注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报告潜在疫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