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就|“心学”流派,陆九渊“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概述

事就|“心学”流派,陆九渊“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概述】引言
陆九渊(公元1139--1192年)字子静,江西抚州(今江西临-川县)金溪人。他出身于官僚世家,八世祖陆希声当过唐朝的宰相。他在哲学思想上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者,把儒家思孟学派和佛教禅宗的思想结合起来,并承袭和发挥了程颢天即理即心的观点,构成他的所谓“心学”思想体系。著作有《象山先生全集》。
陆九渊反对过朱熹,公元1176年鹅湖之会时曾面对面争论过。但他们不同的地方,只不过是朱熹把封建伦理纲常说成是客观存在的天理;而陆九渊却主张“心即理”,即把封建伦理纲常说成是人人所固有的“本心”。这种分歧,只是唯心主义内部的学派之争。从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这一点来看,两人的思想是一致的。
 事就|“心学”流派,陆九渊“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概述
文章插图
▲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清黄宗羲说过:“二先生(指朱、陆)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即两个人都是主张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也正说明其思想实质的一致性。陆九渊的世界观。他的哲学称为“心学”,就是把“心”作为世界的本体。他说:“四方上下日宇,往古来今日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杂说》)宇是指空间,宙是指时间,宇宙是包括时间、空间,即包括整个世界。本来,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但陆九渊却认为是人心的体现,那就成为先验的形式了。所以他说,宇宙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这是赤裸裸的主观唯心论。孟子说过“万物皆备于我”。有我就有万物,没有我就没有万物。
陆九渊进一步发挥了这种观点,说“宇宙内事,是已分内事;已分内事,是宇宙内事。”(《杂说》)宇宙的事就是我的事,我的事就是宇宙的事,好象没有我,物质世界就不存在了。这是道道地地的唯我论。我们知道,主观唯心论者既认为心是世界的本体,只有主观观念才是真实的,否认在人心之外还有别的东西。所以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说“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与曾宅之书》),即心就是理,不能说心和理是两回事。还说:“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语录》)“方寸”指“心”。
 事就|“心学”流派,陆九渊“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概述
文章插图
▲图片来自网络这就是说,万事万物都存在于我的心中,因此,只要把我心中固有的道理发挥出来,那么充满宇宙的,无非就是我心中的道理。即是说人世间所有事物的道理无非是我心中的理的体现。陆九渊提倡主观唯心论,其目的当然也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他把“皇极之建,彝伦之叙”,说成是“终古不易”的,并且是“根乎人心,而塞乎天地”(《杂说》)。就是把封建社会的最高皇权及一切道德伦理纲常,说成是永远不变的,是人心所固有的东西,能扩充到整个世界。
他还发挥孟子讲的四端,即把仁、义、礼、智说成是人的“本心”的观点。这样一来,遵守封建道德,服从封建统治,都被说成是发自人的本心,是天下归心,人心所向,封建政权就可以永固了。陆九渊的认识论,也是以“心即理”这一个基本命题作为出发点的。因为既然心就是理,是万物皆备于我的,那就用不着在客观事物中去寻求知识,亦不用参加社会实际活动,因此他得出 “致知不假外求”的结论。
 事就|“心学”流派,陆九渊“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概述
文章插图
▲古装剧剧照陆九渊也讲“格物”,但他所谓格物其实是“格心”。我们可以先看他在《语录》中的一段记载:有一次陆九渊的学生季伯敏问他怎样做学问。“伯敏云:“无个下手处。'先生(指陆九渊)云:“格物是下手处。'伯敏云:“如何样格物?”先生云:“研究物理。”伯敏云:“天下万物不胜其繁,如何尽研究得?'先生云:“万物皆备于我。'”从这段对话中,可见陆九渊所谓“格物”,并不是研究外界客观事物的道理,而是认为万物都在我的心中,格物只是内求于心就是了。他自己亦明白说:“格物者,格此(心)者也,……不然,所谓格物,末而已矣。”(《语录》)就是认为格心-内求于心才是根本,如果真的去研究外物的话,反而是舍本逐末了。陆九渊既认为格物就是格心,所以他很强调要“发明本心”,这是他的修养方法,也是认识的源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