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沿炉|杜文:从宋金图像鉴识豆形炉功用


 折沿炉|杜文:从宋金图像鉴识豆形炉功用
文章插图
从宋金图像鉴识豆形炉功用
杜文
杜文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陕西省文物鉴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豆形炉是唐宋陶瓷中常见造型,也称折沿炉、行炉(图1)。古代有一种盛放食物的高脚盘叫做“豆”,如《国语·吴语》中有“觞酒、豆肉、箪食”之语,这种陶瓷炉具因为造型为折沿、深腹、高足,类似古代器具“豆”的样子,因此被今人形象地称作“豆形炉”。以往藏品鉴定研究中多被定名为灯,也有学者认为是香炉。随着新资料面世和深入研究,其真实用途为香具得到明晰。
 折沿炉|杜文:从宋金图像鉴识豆形炉功用
文章插图
图1-1 北宋耀州窑青釉贴塑力士豆形炉 德国藏
 折沿炉|杜文:从宋金图像鉴识豆形炉功用
文章插图
图1-2 山西临猗县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地宫出土瓷炉
台北故宫藏有一幅宋代绢本设色《宋人绘说法图》, 曾被认为是南宋绘画。此画盖有四方北宋印记,有政和、宣和、内府图书之印、双龙(半印),李玉珉在《故宫文物月刊》200期特辑撰稿认为画作应为北宋早期,十世纪末或十一世纪初作品。这幅画作中描绘有大型带镂空盖豆形炉(图2),画面上描绘的豆形炉带有镂空炉盖,置于佛座前的木几之上,下有托盘,表现的是大型带盖折沿炉用于礼佛的场景,画作表现的炉具从绘画效果看应属金属材质。
 折沿炉|杜文:从宋金图像鉴识豆形炉功用
文章插图
图2绢本设色《宋人绘说法图》中描绘的带镂空盖豆形炉,台北故宫藏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有一幅北宋佚名纸本白描水墨画作《白莲社图》,曾被认为是李公麟作品,现考证非李亲笔,但卷后题记多出自李氏亲人的手笔,被认为是李派的重要作品。画面中香案上居中放置带盖五足炉,两边各放置一件带盖折沿炉,显示五足炉、豆形折沿炉同属香具。
 折沿炉|杜文:从宋金图像鉴识豆形炉功用
文章插图
图3 河南荥阳宋墓壁画中的豆形炉
2008年4月,河南荥阳槐西一处建筑工程清理出一批魏晋到金、明时期墓葬,其中一座宋墓保存壁画完好。墓室西壁绘制有罕见的僧侣作法事场景。墓室内壁画分上下两层、下层以红线隔开分成上下两部,下部绘居家、梳妆、备宴图、出行图,上部绘田真行孝、杨香行孝等古代行孝人物15幅。该墓出土钱币最迟有绍圣元宝,可知墓葬上限年代为北宋末年的绍圣元年,考古单位通过比较同类二十四孝题材砖雕、壁画墓,认为该墓下限为北宋末或金初。虽然该墓壁画画风朴实,为民间画匠风格,但反应了古代社会生活场景,绘画上的若干器物可作为鉴定断代的参照。
壁画有三幅真实描绘了豆形炉的实用场景,分别放置在方桌和坐席甚至地面上(图3),从该墓壁画里多处描绘僧人作法和奏乐看,豆行炉在这里与佛教法事和供养有关,三具豆行炉均缭绕有香烟,表现出真实用途确为炉具而非灯具。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宋代名画《番王礼佛图》,画中也有一人手捧这种豆形炉(图4),这类炉因便于捧持、携带,亦称行炉,造型来自古代佛教金、银、铜质地的带柄香炉(亦称鹊尾炉,图5),因陶瓷制品不易导热,遂省去执柄仅采用炉体,并在唐宋、五代及宋辽金都流行开来。从耀州窑出土烧造废品可知,为节省窑位这种炉有与其他器皿套烧的做法。通过实物与宋代绘画图像比较,豆行炉(折沿炉)的真实用途得以明晰。
 折沿炉|杜文:从宋金图像鉴识豆形炉功用
文章插图
图4 宋代赵光辅画作《番王礼佛图》中的捧炉人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