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口罩的这一年,AI产业如何“重启、重塑、重构”?( 五 )


接地气是我们在落地科技时的一种“科技为人”的价值导向 。 科技的落地应用 , 与长期、有挑战的科技探索之间并不冲突 。 在长期、有挑战的工作上做投入、做突破 , 才能让科技持续产生价值 。
最后 , 夏华夏还展望了一下AI最美好的模样:像水电煤一样成为未来生活的基础设施 , 无处不在 , 但不一定需要被用户感知 。 AI可以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为我们服务 。
清华唐杰:认知图谱是人工智能的下一个瑰宝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系副主任唐杰在会上做了题为《认知图谱 , 人工智能的下一个瑰宝》的演讲 。
戴口罩的这一年,AI产业如何“重启、重塑、重构”?文章插图
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时代:符号AI、感知AI和认知AI 。 认知AI到现在为止尚未实现 。 那么 , 实现认知AI需要做什么?唐杰教授指出 , 现在急需打造的是AI基础设施 , 比如认知图谱怎样构建 。
为什么要强调认知的逻辑呢?唐杰教授举了GPT-3的例子 。 GPT-3 , 参数规模达到1750亿 , 数量级接近人类神经元 。 并且 , 在表达能力上 , 这样的大规模语言模型已经使得AI接近人类 。 这就带来了一个启示:我们是否可以直接通过大规模、大算力、大计算的方法 , 得到一个超越人类的通用人工智能?且不谈上亿人民币的训练成本 , GPT-3这样的语言模型 , 如今已经暴露出一个明显的问题:没有常识 。 比如 , 你问它一根草有几只眼睛 , 它会回答“一只眼睛” 。
想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 用计算的方式做认知 , 唐杰教授谈到可以结合两种方法去实现 。 第一 , 数据驱动 。 把所有数据进行建模 , 并学习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 , 学习数据的记忆模型 。 第二 , 知识驱动 , 构建知识图谱 。 不过 , 仅仅如此仍然不够 。
唐杰教授指出: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 , 我们希望它有持续学习的能力 , 能够从已有的事实、从反馈中学习到新的东西 , 能够完成一些更加复杂的任务 。 因此 , 认知AI应该符合9个准则:适应与学习能力 , 定义与语境化能力 , 自我系统的准入能力 , 优先级与访问控制能力 , 召集与控制能力 , 决策与执行能力 , 错误探测与编辑能力 , 反思与自我监控能力 , 条理与灵活性之间的能力 。
认知图谱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 。 认知图谱有三个核心要素:常识图谱 。 比如高精度知识图谱构建工具 , 领域知识图谱应用系统 , 超大规模常识知识图谱 , 基于知识图谱的推荐/搜索等等 。 逻辑生成 。 与计算模型相关 , 如超大规模的预训练模型 , 能够自动进行内容生成 。 认知推理 。 即让计算机有推理、逻辑思维能力 , 像人一样思考 。
唐杰教授表示 , 知识图谱+深度学习+认知心理 , 打造知识和认知推理双轮驱动的框架 , 将是接下来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 项目关键技术通过成果转化孵化了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智谱·AI) , 形成多个核心产品 , 在阿里巴巴、搜狗、华为、腾讯、点通、工程院等30余家企事业单位部署了超过100余套智能型云服务系统 , 应用前景极其广阔 。
小冰公司李笛:强大的AI不应该提供给企业 , 而应该给企业里的劳动者
小冰公司首席执行官李笛 , 在大会上分享了小冰框架的大量实践 。 人工智能正在不可避免地进入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 和人类发生各式各样、千丝万缕、无处不在的关联 。 李笛认为 , 在讨论人工智能未来的价值之前 , 需要先讨论人工智能的边界 。
戴口罩的这一年,AI产业如何“重启、重塑、重构”?文章插图
作为一个占据全世界范围内人和人工智能交互总流量60%的技术框架掌舵者 , 李笛根据实际经验 , 把技术运用的边界归结为三件事:第一件事 , 预判技术在运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境 , 尝试用系统化的结构 , 去提升规避掉这些困局 。 第二件事 , 是对场景的克制 。 人工智能要发展 , 需要在选择落地场景上保持克制 。 第三件事 , 是尝试保护双方的机制 。 把人工智能想像成一个面向未来的系统 , 它会跟亿万人类发生各式各样实时、高并发的交互 , 所以在系统设计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边界 , 就是对双方进行保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