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苏轼与几个好友在密州(今山东诸城)的超然台上饮酒赏月。
【 写下|明月几时有:苏轼在中秋节写下的这首词,可能是被误读最多的作品】这是苏轼担任密州知州的第三年,也是他在这里生活的最后一年。对于即将卸任的苏轼来说,他的心情是矛盾和复杂的。
文章插图
在宾客们的觥筹交错中,苏轼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苏轼在创作这首词时,已届不惑之年,在此之前,他的人生都经历了什么?而这首943年前的旷世佳作,仅仅是为了怀念自己的弟弟苏辙吗?
一、少年得意、鲜衣怒马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眉山位于长江上游,风景秀丽,人文荟萃,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之地。
“唐宋八大家”中,苏轼、苏辙与父亲苏洵占了仨。而在离眉山不远处,还诞生过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白等大家,真可以称作是古代中国最富有文采之地。
《三字经》里有一句话,“二十七,始发奋”,说的就是苏轼的父亲苏洵。
文章插图
苏洵属于典型的“大器晚成”型。他年少时不喜读书,直到妻子怀了苏轼后,才开始发奋学习。
天才就是天赋异禀,苏洵虽然起步较晚,但“加速度”快,成为了一代文学大家。在他的悉心培养下,苏轼、苏辙兄弟俩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更“要命”的是,苏轼的母亲程氏也是一位精通儒家经典的文学青年。在她的教导下,聪颖好学的苏轼甚至能背出《汉书》这种大部头,潜移默化之中,忠君爱国等儒家思想就植入到了他的头脑之中。
公元1057年,20岁的苏轼进京赶考,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了另一位北宋大文豪欧阳修近乎“狂热般”的认可,他如是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出一头地也。”(《与梅圣俞书》)
得到文学泰斗的猛夸,苏轼自然很快在京城驰名。在经历了为母守孝三年之后,他终于踏上了自己的仕途。
文章插图
二、中年惆怅、屡遭排挤
苏轼踏上仕途时,北宋已近晚期,冗官、冗员、冗费问题严重。他为此写了大量文章,针砭时弊,提出自己的建议。
宋神宗即位后,意图大有作为,恢复汉唐旧疆,他任命王安石主持了变法。虽然同样想要解决北宋面临的诸多问题,但苏轼却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同。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因为与变法派不合,苏轼屡遭排挤。于是他上书请求外调。
宋神宗本来想授予他知州一职,但被王安石所阻,二人最终采取折中的办法,让苏轼前往条件比较好的杭州做通判。此时,他34岁。
文章插图
曾经年少轻狂的苏轼,是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杭州的,而美丽富饶的杭州,显然是个“治愈系”。苏轼在此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等婉约华丽的词句,彰显了自己的一派大好心情。
在结束了三年杭州生活以后,因为弟弟苏辙在济南任职,苏轼又申请到离济南不远的密州工作。
此时已年届四十的苏轼,心情却是郁闷的。他在写给苏辙的《沁园春·孤馆灯青》中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想要把自己平生所学,“卖与帝王家”,何其难也。
文章插图
而不同于的富庶的杭州,当时的密州还是荒凉偏远之地。而且,当地官吏为了讨好朝廷,甚至故意瞒报了严重的蝗灾,更使密州百姓苦不堪言。
推荐阅读
- 如何欣赏陈子昂的千古名句“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 他曾写下《黑猫警长》主题曲乐谱手稿,如今再度奏响熟悉旋律
- 李煜病中写下一诗,道尽一生悲凉,仅开篇两句,便催人泪下
- 白居易死后,皇帝写下一首诗悼念他,千古罕见
- 李白为什么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 苏轼有多惨?哲宗亲政后被贬惠州,只因写下一首诗再贬海南
- 李白向女子求欢,却惨遭拒绝!于是写下一首酸溜溜的诗,流传千古
- 李商隐在深秋的夜里感慨万千,写下的这首凄美之作,无一字不忧愁
- “匹夫”在骂人时有微贱之意,其最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出现
- 李白写下一首最孤独的诗,原来孤独不是寂寞,是灵魂深处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