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在骂人时有微贱之意,其最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出现

“匹夫”这个词在古文中经常出现,像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谈到的“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也就是后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来源。在骂人的时候也经常会用匹夫这个词,如匹夫之勇之类的,那种“老匹夫”之类的词就更多了。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出现有多长时间呢?
古人所说的“匹夫”,有三个含义。最早,“匹夫”与“匹妇”相对,指“一对夫妇”中的男人。逐渐,“匹夫”用来指非贵族,就是“平民”、“庶人”,有“微贱”之意。再后来,“匹夫”用来骂人,意为“独夫”,表示轻蔑。“匹夫”这个称谓何时有的呢?有人说很早,会举出《尚书.咸有一德》中说过:“匹夫匹妇,不获自尽,民主罔与成厥功。”这在《尚书》中,归为“商书”,是伊尹在商王太甲即位后告诫他的谏言。不过清代大学者段玉裁说:“三代时《经传》不见其字”,就是夏商周典籍中,没见到有“匹”这个字。应该说,段氏所讲大致靠谱。【 “匹夫”在骂人时有微贱之意,其最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出现】西汉景帝末年,鲁王毁孔子旧宅,发现古文尚书,其中有《咸有一德》一篇。司马迁《史记》所引今文尚书中,亦有此篇。
 “匹夫”在骂人时有微贱之意,其最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出现
文章插图
《尚书》曾有《咸有一德》是确定的。问题在于,西晋永嘉之乱,造成大量古籍毁坏亡佚,其中也包括古文和今文尚书,留存下来的基本就是现在可以见到的《尚书》二十八篇。东晋的时候,出了豫章内史梅赜献“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一事。此《尚书》,由于内容极其符合当时朝廷的统治需要,迅速被接受,并立为学官。以后历代,尽管不断有质疑之声,但均被帝王看好。唐代,孔颖达为其“正义”,就是现在看到的《尚书正义》版本。直到清末,学者们才基本认定,此书的“传”及其中许多篇,皆为伪造。这部书中,有《咸有一德》,亦被考证是伪造。东晋的时候,有了“匹夫”“匹妇”之说,会不会更早?学者们认为,“匹夫”“匹妇”一词,要早到春秋战国之前。这是从“匹”字训诂得出的结论。
 “匹夫”在骂人时有微贱之意,其最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出现
文章插图
《说文》曰:“匹,四丈也。从匸(xì)八。八揲(dié)一匹。”许慎说,“匹”字本义,是四丈布帛。“匸”为“夹藏”义;“八”是“八揲”之会意;“揲”指“双臂边夹持边计数”。这意思是,古时人们丈量布帛,一边伸展双臂量布帛长度,一边把量过的夹在臂下,量“八揲”,就是四丈了。“四丈”叫“匹”,也有其道理。古时,二丈布帛为一“卷”,现在仍是如此。“一卷”又称“一端”。“一端”二丈,“两”个“一端”,四丈,即为“一匹”。所以,“匹”字从一开始,就既有“四丈”含义,又有“两”或“两端”含义。“两”,用于重量单位,也是因为两个“黄钟管”的粟粒,重二十四铢,才称“两”。古人非常早的时候,因为观测日月,而形成了日为阳月为阴的“阴阳”哲学。“阴阳”,亦即后来所说的“矛盾”。据于此,古人也对“夫妇”有了代称。段玉裁说:“凡言匹敌,匹偶者皆于二个成两取意。凡言匹夫、匹妇者,于一两成匹取意。两而成匹,判合之理也,虽其半亦得云匹也。”
 “匹夫”在骂人时有微贱之意,其最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出现
文章插图
他说:“马称匹者,亦以一牝一牡离之而云匹,犹人言匹夫也。”他说得很清楚,“匹”从偶合而来,但是可以分开说,比如“匹夫”、“匹妇”,也比如“匹马单枪”的“匹马”。所以,“匹夫”,最早是指成年男人,后来又作为单个人的统称,于是有了“平民”“庶民”之含义。《左传·桓公十年》:“匹夫无罪,怀璧有罪”,是一种表示身份低微的自谦。《韩非子·有度》云:“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匹夫”指低贱的平民。顾炎武《日知录》所云:“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是说即便“微贱”之人,对于国家兴亡这样的大事,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古时,“匹夫”也用“匹士”代替。《礼记·礼器》曰:“是故君子太牢而祭谓之礼,匹士太牢而祭谓之攘。”《疏》:“匹士,士也,……言其微贱,……故谓之匹也。”“匹士”,就是低等的,非贵族的,属于平民阶层的“士”。从“匹”包含的“低等”、“微贱”的含义,进一步引申出“轻蔑”之义。《孟子·梁惠王下》载:“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匹夫之勇,敌一人者”,即“匹敌”一词由来,也是“匹夫之勇”成语的由来。《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这里的“匹夫之勇”,不完全是“敌一人者”之义了。韩信对刘邦说项羽“此特匹夫之勇”,指其“不能任属贤将”,包含有“独夫”之义。“独夫”,亦称“一夫”,即孤家寡人、独断专行、众叛亲离的统治者。语出《尚书·泰誓》,“独夫”指商纣。后来骂人的“匹夫”,往往就既有“匹夫之勇”的“微贱”之意,也有“独夫”之意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