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着煤油灯|45年前东北农村:煤油灯照亮前行路,忆苦思甜是普遍人文现象

“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玉,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将历史的时针倒拨到45年前,那是期望与失望并存的年代,也是一个文化与思想碰撞的年代。一群青年人挑灯夜读,执着追梦,他们在新旧社会更替的洪流中成长,忆苦思甜,抚今追昔,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
 点着煤油灯|45年前东北农村:煤油灯照亮前行路,忆苦思甜是普遍人文现象
文章插图
韩愈曾经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要勤奋刻苦,才能有所收获,在没有学习条件时,创造条件也要努力学习。在45年前的东北农村,条件艰苦,晚上没有电灯,但那些热爱学习的年轻人依然不放弃读书,点着煤油灯,在昏暗摇曳的烛光中熬夜苦读,微弱的灯光照亮了少年们的未来。林鸿宣就是其中的一员,在他的发奋努力下,如愿考上大学,努力钻研各科学识,最终当选中科院院士,成为水稻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闻名海内外。
 点着煤油灯|45年前东北农村:煤油灯照亮前行路,忆苦思甜是普遍人文现象
文章插图
“那时,我们每天晚上就点着一盏小小的煤油灯学习。”“在当时的环境下,只要可以读书,就是最大的满足”。后来,追忆起那段时光,林鸿宣总是颇为感慨。“少年立志穷且益坚”,林鸿宣记忆中最深刻的是那个陪着他深夜苦读的煤油灯,它用烛光照亮了林鸿宣的未来,改变了他的命运。林鸿宣只是当时青年的缩影,像他一样点着煤油灯彻夜苦读的人十分常见,一盏小小的油灯,带领着他们畅游在书中描绘的世界。因为国家政策,那时的东北农村不得不进行集体劳动,集体劳动中包括有修水库、修桥铺路等这些大工程,每到那个时候都会有民兵团、公社、生产队等各队的力量集结在一起工作,现场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点着煤油灯|45年前东北农村:煤油灯照亮前行路,忆苦思甜是普遍人文现象
文章插图
在劳动间歇的时候,生产队的政治队长就会领着大伙学习,一群人拿着铲子,扛着锄头,围在一起,中间是临时支起的小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些毛主席语录或是些经典名言,政治队长就组织大家一起学习。等到晚上的时候,他们早早吃完晚饭,大伙又聚在一间小屋子里,围在一张小桌子旁,点着煤油灯看书学习。因为经济相对落后,贫下中农解决温饱问题后,没有多余的开支来支撑学习费用,所以公社或者县一级的相关部门就会把学习资料送到生产队,让他们免费学习。
 点着煤油灯|45年前东北农村:煤油灯照亮前行路,忆苦思甜是普遍人文现象
文章插图
即便没有电,但煤油灯的光能照亮整间房子、整个村庄,那是心中的光,是希望的光,它指引黑暗中的青年,努力奋斗,寻求光明。除了点灯学习,忆苦思甜也是当时的普遍人文现象,“忆苦”是指回忆起旧社会的苦难,“思甜”是指憧憬新社会的幸福美满。旧社会是一个充满苦难的社会,千疮百孔,内忧外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对旧社会是这样描写:“在中国的天地间,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是艰难极了。”旧社会中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贱如蝼蚁,可以被随意踩踏,生如草芥,生死都得不到保障。那个时代大多数的老百姓都是“祥林嫂”,命运坎坷,失魂落魄,受到像鲁四老爷这样地主的压迫。
 点着煤油灯|45年前东北农村:煤油灯照亮前行路,忆苦思甜是普遍人文现象
文章插图
这些被压迫的老百姓就来到“忆苦思甜”大会的现场,倾诉在旧社会遭受的苦难,墙上贴的经典标语“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生产队里还会高呼各种口号,表达对旧社会老财主压迫老百姓的愤慨和对新社会的向往和热爱。忆苦思甜既是对历史苦难的正视,也是对未来幸福的憧憬。我们不能忘了曾经的屈辱和磨难,因为它会让我们走得更加谨慎,不重蹈覆辙。我们也要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乐观生活,正如翟秋白说的:“如果人是乐观的,一切都有抵抗,一切都能抵抗,一切都会增强抵抗力。”那段日子与我们而言,已成为历史,而历史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本装载经验、智慧的宝书,需要我们仔细翻阅,斟酌。恩格斯说:“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