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戏曲·湖北堂戏 | 几百年演变而自成体系的地方戏剧

堂戏又称唐戏 , 是流传于长江北岸、神农架山区的传统戏曲剧种 。关于它的名称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唐朝 , 故名唐戏;一说它是群众在婚嫁喜庆或劳动之余的民间娱乐活动 , 因演出所需场地较小 , 一般在农家堂屋里表演 , 所以称为堂戏 。
民俗|戏曲·湖北堂戏 | 几百年演变而自成体系的地方戏剧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堂戏流行于湖北巴东、五峰等地 , 多为群众业余演出 。唱当地流行的灯戏腔(一说“杨花柳”) , 以大筒子伴奏 。又吸收了南戏和川剧的南路、北路、高腔等声腔 , 以小筒子伴奏 。演皮黄戏剧目 , 也演部分民间小戏 。
堂戏以唱“太和调”为主 , “杨花柳”为辅 。“太和调”原系皮影戏音乐 , 吸收到堂戏里以后 , 加以改造 , 成了堂戏的主腔 。唱腔主要有“南路”“北路”(一流、二流) 。“南路”多用于忠臣文官;“北路”多用于武将、奸臣 。“杨花柳”唱腔仅存一支 , 分为生、旦、丑腔 , 行腔都差不多 。它的旋律明快、活泼 , 近似民歌 , 具有山乡风味 。曲尾音落“5” , 它一般用作花戏或者正戏中的下层人物唱腔 。另外 , 还有几支丝弦曲牌只作“冷台”音乐 。丝弦用大筒胡琴一把 , 击乐用土钹一幅 , 土锣一面 , 勾锣一个 , 堂鼓一柄 。
民俗|戏曲·湖北堂戏 | 几百年演变而自成体系的地方戏剧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主要剧目
民俗|戏曲·湖北堂戏 | 几百年演变而自成体系的地方戏剧】堂戏有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两个方面的剧目 , 特别是歌颂忠臣良将 , 伸张大义灭亲 , 追求个性解放以及婚姻自由等内容的传统剧目有所偏重 。以“杨花柳”为主腔音乐的花戏有《滚花灯》《南山捡子》《磨房产子》《艾舅子挎包》《王容卖货》《马宗讨封》《丁瘌子讨亲》《秀英洗裙》《蠢子回门》等 。
以“太和调”为主腔音乐兼有“杨花柳”唱腔的正戏有《四将争亲》《辕门斩子》《陈士美不认前妻》《杀四门》《走马荐葛》《徐庶过江》《唐僧出世》《明王天子游夏国》《夏举人上京求名》《生死牌》《正德殍封》《董永招亲》《平贵回窑》以及现代戏《三世仇》《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冷妈妈坐水牢》《张士发帮工》《铁牛进山》等 。
民俗|戏曲·湖北堂戏 | 几百年演变而自成体系的地方戏剧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艺术特点
堂戏历来不在露天演出 , 舞台布置也比较简单 。只需在农舍堂中用门板搭起戏台(也有不搭台的) , 挂上一块被单大小的布作底幕 , 右侧放上一张桌子(拉胡琴、击乐) , 即可演出 。戏开场前先由一个小旦登场用说白伴以“冷台”音乐 , 向东、南、西、北四方“送字”(福、禄、寿、喜)或“送雀雀”(赶瘟神)或“挂画”(摇钱树 , 聚宝盆之类的画) , 以表示向东家恭贺、取吉利 。接着由一个小丑登台用快板说“十二月” 。艺人称“送字”之类的表演为“定台” 。“定台”毕 , 便演出花戏或正戏 。戏无正规台本 , 多为熟悉小说或民间故事情节者派角说戏 。唱词有五言、七言、十言偶句的四句头和长段体 , 其声韵、说自全用方言土语 。服装便衫所代 , 画妆也毫无讲究 , 演出不分场次 , 只要不违背其主要情节可随意“薅”词 , 以撩逗观众追求效果 。因此 , 剧本冗长 , “水词”成堆 , 一出戏就是一夜 。
责编:杨晓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