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婕妤团扇冷汉宫,千古哀怨谁解味( 二 )


 千古|婕妤团扇冷汉宫,千古哀怨谁解味
文章插图
二、青草离离满宫廷,恩宠疏远孤灯寂那场惨烈的宫斗之后,她自请退居长信宫待奉太后,将青春年华托付于高墙深院,孤灯残烛,诗卷经书。清冷的宫庭,草绿苔青,纵使春光明媚,亦无人赏识,无人可依。当初承欢君前,倍受荣宠 ,如今红罗如旧,物是人非。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这一刻,她会不会想起当初皇恩浩荡,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盛大场景?《汉书·外戚传》载:成帝游于后庭,尝欲与婕妤同辇,婕妤辞曰:观古图画,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此举被当时的太后称赞为“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什么意思呢?皇帝想和班婕妤同乘一辆车,不料被她义正言辞的拒绝,并以历史的兴亡苦口婆心教训劝诫:古代的圣贤之君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身边都有贤臣名将的辅佐,而夏、商、周三代末主却沉溺酒色,荒废朝政,夏桀宠爱妺喜,商纣王听信妲己,周幽王宠信褒姒,最终都落了个亡国身死的悲惨境地。国君您应该以国事为重,不要把宠姬带在身边。也许皇帝只是一时兴起,只想简单地与自己的爱妾同坐一辆车而已,而婕妤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压抑了自己的情感,不仅严词拒绝,还上纲上线,把此事与国家大计联系在一起,“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一句话足以让成帝心生芥蒂。更有,班婕妤“每进见上疏,依则古礼。”也许对于一代明君而言,需要这样的贤内助,但显然,汉成帝不是那样的千古一帝。他,需要的或许只是一个对他温存软语,唯唯诺诺的妃子,而非一个让时刻准备着给他进言纳谏,让他惴惴不安的“内臣”。如若让她重新选择,我想,她依然不会谄媚争宠,因为她是那样骄傲的班婕妤。她的出身,她的家教,她的人生信念,亦不允许。华殿尘兮玉阶苔,中庭萋兮绿草生。青草离离满宫廷,恩宠疏远孤灯寂。她亦有她的落寞,无处可解。
 千古|婕妤团扇冷汉宫,千古哀怨谁解味
文章插图
三、一如宫门深似海,人间天上永相随汉成帝于绥和二年三月,崩于未央宫。王太后准予班婕妤到成帝陵守墓以终其生的请求。从此,她每日和石人石马相伴,冷冷清清地度过了孤单落寞的晚年。班婕妤贤而见弃的悲凉命运引得后世无数文人墨客的同情与共鸣,后世大量诗篇都有所提及。傅玄作《朝时篇》曰:自伤命不遇,良辰永乖别。已而可奈何,譬如纨素裂。孤雌翔故巢,流星光景绝。魂神驰万里,甘心要同穴。梁元帝萧绎曾作《班婕妤》一诗感叹:婕妤初选入,含媚向罗帏。 何言飞燕宠,青苔生玉墀。谁知同辇爱,遂作裂纨诗。以兹自伤苦,终无长信悲。我们无从知道“魂神驰万里,甘心要同穴”是否是她的遗愿,她最终亦被葬在了汉成帝陵中。“生不能同衾,死亦要同穴”大概是古代女子,特别是帝王之妃嫔对爱情最后的执着与念想。作为妾室,虽不能合葬,能比邻而葬已是一种幸福。一入宫门深似海。她的青春,她的才情,亦被深锁在重门之中。寂寞如雪,幽怨如丝,她亦清淡自持。婕妤诗中把女性比作团扇,团扇的下场是那个时代女性悲剧命运的缩影,狭窄单调的生活空间、谦恭卑顺的性格特征以及所受儒学法理的熏染,绝大多数女性在被抛弃后只能自叹命薄,顾影自怜,却没有改变现状的勇气与能力。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之后,王献之的爱妾桃叶曾作上述《答王团扇歌三首》,以团扇为情感的载体,表达出对丈夫的浓浓深情,寓意永不相离相忘的团圆美好。团扇被赋予如此美好的寓意,大概是班婕妤想象不到的吧。
 千古|婕妤团扇冷汉宫,千古哀怨谁解味
文章插图
此刻,我的脑海里浮现这样的画面:于一个清冽的冷秋,晨曦微露,长信宫的大门缓缓打开,她素手执帚,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打扫,风中飘来昭阳宫里欢乐的喧哗声,而她依旧拖着孤寂的背影,单调地洒扫着,清丽绝尘,娴静淡然。这个画面于千年之后依然清冷孤绝,令人遐想。备注: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