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不过,说起冯友兰和国军的渊源,还是得从1935年冯友兰被捕一事说起。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对冯友兰进行逮捕羁押,虽然在众人抗议之下冯友兰最后释放。这件事过后,他与国民政府的关系却日益紧密,从阶下囚摇身一变成为了座上宾,甚至在1945年被选为国军大会主席成员。我们不知道1935年被逮捕时冯友兰心里在想什么,不过我们可以从冯友兰的撰联:“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中窥探一二。虽然人们对冯友兰有着种种争议,但有一点,冯友兰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人士。冯友兰一直以来想的就是如何让中国这个伤痕累累的“旧邦”迸发出新的生机新的生命。作为一名学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学识释古辅新来“救国”。只是他的“辅新命”着实有些跑偏,他曾对现有政权寄予厚望,希望国军能带领中国走向新纪元。有人评价他这是摆脱不了“帝王师”之梦,这说法有些道理,但我认为这种说法往往强调了冯友兰向往权势的虚荣之心,而忽略了他爱国忧民的一片赤诚。只能说冯友兰自身存在一定局限性,未能摆脱人性之“私”。
文章插图
三.圣人难当还是时代悲剧?而冯友兰真正令人诟病的远不止于此。新中国成立后,冯友兰曾写信给伟人,信里反省自己以前亲近国民政府犯了错误,并保证五年之内重新编写一部关于马哲观点立场的中国哲学史。伟人回信里一句:“也不必急于求效,可以慢慢地改,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更是让后人对冯友兰下了朝秦暮楚之人的定义。20世纪50年代的思想改造运动中,冯友兰以及其学说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的代表,而屡遭批评。一开始,冯友兰就主动反省认错,写文章批评自己,表示一定改过。对此,胡适和友人聊起冯友兰时,讽刺其认过130次的错,是一个会打算的人。不过就算冯友兰积极登报写文认错改过,还是无法“洗清”自身“罪过”,仍然被当成重点对象批评,这让他身心俱疲。在这期间,冯友兰重新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以表诚心改过,不过没写多久,动荡时期便到来了。在这个特殊时期,已是70岁高龄的冯友兰又再次被打成需要改进分子,遭受了许多折磨。直到1968年,伟人的一次讲话才让冯友兰恢复自由之身。就是在这个时期,冯友兰做出了最令人诟病的事情。
文章插图
1973年冯友兰被委为“梁效”写作顾问。期间,冯友兰先后发表了多篇批判文章,文章观点与他之前的大相径庭。1975年,冯友兰还将这些文章集结成《论孔丘》一书出版,完全沦为一个没有思考能力的武器。而冯友兰的《咏史》二十五首更是被认为在谄媚某人。这让人们对于冯友兰的“变脸”失望至极,冯友兰的学生钱钟书就曾经当众指责冯没有文人人格,挚友梁漱溟拒绝出席冯友兰90华诞,甚至直接致信冯友兰表明自己对他之前所作所为失望不已。这便是“冯友兰现象”的前因后果,冯友兰多次“变脸”,谄媚权势,似乎活生生一个见风使舵,朝秦暮楚的墙头草;一个知行不一,满口谎言的伪君子。只是这几十年来,对冯友兰至蠢丑类的批评实属太过刻薄。冯友兰确实不是不慕荣利,一身傲骨的如兰君子。他不够清高,不高刚正,失掉许多文人风骨,远远够不上无“私”的圣贤标准。只是,一个不理智的人是个人之过,一群不理智的人便离不开时代之过。“冯友兰现象”中冯个人确实德行有亏,但这也是冯友兰的无奈与悲剧,同时也是时代的悲剧。
文章插图
动荡后,“梁效”写作班子解散,冯友兰又再次被打成不良分子,被羁押审查,清算过往,十分讽刺。“冯友兰现象”与其说是冯个人的问题,不如说是中国知识分子千百年来的困境,被话语权裹挟的知识分子作为政治牺牲品将何去何从?冯友兰晚年一直在忏悔中度过,那不是屈服于话语权的“反省改错”,而是他回归了当初那个求学救国的自己而作出的忏悔。十年动荡期间,冯友兰就曾经无奈说过:“若惊道术多迁变,请向兴亡事里寻”。这说明他当时也明白自己在说违心话做违心事,只是屈服了。后来他在《三松堂自序》忏悔自己当初的所作所为不是立其诚而是立其伪,毫无实事求是,哗众取宠。并且明确指出自己犯了严重错误,并不能全赖上当受骗之说。参与十年动荡的人后来大多选择控诉时代,强调自己的无奈,而冯友兰真诚认为自己有错,不能全赖外界,实属难能可贵。冯友兰晚年除了忏悔,还彻底回归了自己的学者身份,不再讨好任何话语权,回到最纯粹的做学问上。
推荐阅读
- 「张忆滨」|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 上海嘉禾举办当代新水墨及潮玩作品展
- 「陈锋」|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 【文化讲堂】开讲啦!传统修身哲学的当代价值
- 心中有阳光无处不天堂——当代艺术大师黄建南绘画艺术回顾
- 1月9日吴琦璇讲座《当代艺术里的儿童符号》将在广州举办
- 阮元:“守正才优”的清廉典范|廉政悦读 |翻开这套“西南联大三部曲”看陈寅恪冯友兰朱自清怎么上课\",\"i10\":\"新书上架
- 手工雕刻与当代首饰相结合
- 不言而喻——当代绘画六人展
- 高朝先:浅谈宋诗散文化特征 对当代诗词创作的影响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