剿匪|看似风光无限,实则疲惫不堪,知县工作也有一本难念的经( 二 )


文章插图
当然有本事的知县,可以把这二三十个手下治理得听听话话。《平和县志》上记载,第三十任知县蓝世龙,虽然只主持平和县两年,但是他把这个刺头颇多的县衙门班底管得服服帖帖。万历年间由于财政紧张,平和县衙役的工资普遍缩水,这些衙役为了帮补家计,不得不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蓝世龙知道此事后,立刻禁止衙役们私自下乡,但是有两个刺头不听话,偏要硬着头皮来到房间,结果他俩回去之后,被蓝世龙当面数落了一番,还遭遇到''闪电式炒鱿鱼'',不得不卷铺盖走人。由于御下严厉办案公正,蓝世龙在平和县百姓心中的评价很高,他被调到河东之后,平和县的老百姓纷纷立生祠怀念他。明清时期像蓝世龙这种会管理下属的知县人数不少,但是其他大部分知县还在为如何御下而焦头烂额。
 剿匪|看似风光无限,实则疲惫不堪,知县工作也有一本难念的经
文章插图
知县难处三:肩上担子重,自身亦难保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在一天之内批改上百本奏折,弄得自己头痛欲裂。知县的工作量当然比朱元璋要少的多,但是他们的工作难度不亚于皇帝朱元璋。明朝时期临近黄河流域的县城,几乎每两年就会遭受一次洪水,这些县城的知县几乎每两年就要筹备一次赈灾,但是明末财政拮据,赈灾需要的一半银两需要知县自己筹集。为了能够顺利渡过难关,许多知县只能唱黑脸,从富商乡绅手中索要赈灾资金,但此举风险极大,他们一不小心就会被这些地主弹劾。除了赈灾防灾之外,御敌防敌也是知县的重要工作。明末崇祯年间,李自成揭竿而起,他率领的大顺军从黄河流域一直打到长江流域,对抗大顺军的明朝官兵只有孙传庭军、洪承畴军和卢象升军等几支,在这几支明军尚未布防的郡县,知府县令们只能自求多福。当时许多知县就因为不肯降敌,所以被李自成杀害。根据《明史》记载,崇祯时期的慈谿知县刘振之,就曾经因为刚正不屈而亡于敌军之手:''贼索印,不与,缚置雪中三日夜,(刘振之)骂不绝口,乱刃交下乃死。''
 剿匪|看似风光无限,实则疲惫不堪,知县工作也有一本难念的经
文章插图
大顺军想要招降刘振之,故向他索取知县的官印,刘振之不给,于是大顺军就把他帮起来,晾在雪地里三天三夜,坚毅不屈的刘振之一直骂骂咧咧,怒气不打一处来的农民军遂将其乱刀处死。像刘振之这种因农民起义而遇害的知县,在《明史》中不下五十个。明末时期的知县许多都是书生,他们天天钻研理学心学,并不晓得带兵打仗,而明末农民起义军不同于土匪,他们有组织有战术,所以知县们和农民军作战往往一碰就败,以至于明末的知县群体里出现了''平日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这种尴尬现象。除了赈灾和御敌,征税也是知县工作的重要指标。崇祯年间知县要负责征收地方的辽饷、剿饷和练饷,它们主要用于充当明军军费。征收三饷对知县来说是一件很具挑战性的工作,如果征饷力度过重,超过老百姓的接受范围,老百姓们很容易会倒戈向李自成军,毕竟''闯王来了不纳粮。''除了这三项工作之外,知县还要负责审理县里的疑难杂案,负责指导农业生产,甚至负责安排三月三和五月五的妇女活动。
 剿匪|看似风光无限,实则疲惫不堪,知县工作也有一本难念的经
文章插图
知县经难念,全因弊病深从秦到清知县的工作一朝比一朝难做,知县们一代比一代疲惫。究其原因,还得归咎于封建制度的弊病逐渐暴露。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矛盾,例如中国人与外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商业和农业劳动力分配的矛盾,外国商品涌入与本国商品销售的矛盾。由于明清时期封建制度已经僵化,无法另设机构处理这些矛盾,导致它们一直囤积在民间,所以知县的工作越来越多,担子越来越大。
 剿匪|看似风光无限,实则疲惫不堪,知县工作也有一本难念的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