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
“商女”一词,可以理解为歌女,整句话的意思是: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是亡国之恨,隔着河水仍在高唱《玉树后庭花》。
文章插图
夜泊秦淮
家道中落,萌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牧的家庭背景很牛,他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正经官三代。
祖父杜佑社身份显赫,在唐朝贞元末年担任了宰相。在这位深谙政治的祖父带领下,杜牧的伯父、父亲也都在长安当官,一时贵盛无比。
然而好景不长,在杜牧10岁时,祖父去世了。祸不单行,不久之后连杜牧的父亲也因病过世了。
这让杜牧的家庭情况一下子变得很糟糕,经济拮据得要把30多间房子卖了才能维持生计。
从此,杜牧过上了孤苦、凄凉的生活,有时甚至还会“食野蒿藿,寒无夜烛”(吃野蒿的叶子,在寒冷的夜里没有蜡烛用以取暖)。
当繁华落尽,
从显赫一时的贵族沦为居无定所的穷人,这样的落差给杜牧的刺激无疑是巨大的。
文章插图
杜牧画像
晚唐衰败,统治者无心政事
经历了家道中落的杜牧,逐渐增添悲悯天人的心性,这使他对晚唐时政更敏感、更有切身的感受。
经历安史之乱后的晚唐早已不复当年的鼎盛,藩镇割据正在各地上演。而中央统治者的不作为也很明显:当整个国家就像飘摇的浮萍之时,统治者之间却盛行奢靡之风,终日不理政事,醉生梦死。
普通老百姓大多流离失所,过着连饱食、生存都面临危险的生活。
与此同一时期,杜牧正处于仕途发展的前期,但是忧国忧民的他和当时的朝廷格格不入。他看不惯统治者的奢靡、官员的贪婪,明知道国家已经内忧外患,却无能为力,他只好借游宴抒发抑郁的情绪。
杜牧一路到达小秦淮河边的酒家,却听到了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联想到自己的由盛而衰和王朝的风雨飘摇,不禁心生感慨,写下了《泊秦淮》。
文章插图
《泊秦淮》诗配画(上)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两句。
“后庭花”是古代舞曲的名字,也是指著名的《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的乐曲。据说,陈叔宝终日与嫔妃大臣们沉迷酒色,以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腐朽而空虚的灵魂,不理朝政,最终导致国破家亡。
后晋人刘晌等在《旧唐书·音乐志》中写道:“前代兴亡,实由于乐。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也。”
因此,
《玉树后庭花》便成为了“亡国之音”的代名词。
在杜牧看来,在这历史即将重演的乱世,商女不但没有心怀国事,反而还演奏这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有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感觉,确实让人感到讽刺和无奈。
文章插图
《泊秦淮》诗配画(下)
那么,“不知亡国恨”的商女应该被谴责吗?
统治阶级的玩物,被买卖的商品
从初盛唐至中晚唐,商女的身份有过不同的变化,可是她们供人娱乐、任人摆布的不幸命运却一点没变。
唐代歌女的人数众多,来源一般是两种:
一是战争掳掠而来的妇女。战争中最大的受害者是平民百姓,他们就像每一次改朝换代的附属品。而平民百姓中的妇女则更是惨淡,迫于生计的她们只能流落风尘,沦为歌女。
二是罪犯家的妻女。在古代,“株连法”十分可怕,一人犯罪,全族都有可能遭到灭顶之灾。其中受牵连的无辜妇女,不是沦为奴婢就是成为歌女。
无论身世如何,处于弱势群体的妇女们在颠沛流离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