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正是这种文化习惯才让日本成年人在他人面前毫无心理负担地酣然入睡。许多日本人说,他们在有人陪伴时睡眠质量比独处时更好。2011年春天,威力巨大的海啸袭击了日本几座沿海城市。灾难发生后,幸存者们挤住在避难所里,数十甚至数百人共处同一片屋檐下。虽然人和人之间也发生了某些冲突和问题,但幸存者们却说,和这么多人一起睡觉让他们更为放松,更易入眠,并且重新找回了健康的睡眠节律。
然而,婴儿时期与他人共寝的经验无法解释日本人对于小憩,尤其是对学校和工作场所小憩的的广泛宽容态度。经过为期数年的调查,我终于意识到:在某种程度上,日本人根本不把小憩和睡眠同等对待。在日本人心目中,小憩不仅和夜间床上睡眠毫不相干,与睡午觉也有所区别。
文章插图
原因何在?首先要从它的文字组成来分析。“小憩”的日语汉字写法是由两个汉字组成:“居”和“眠”。“居”指“在场”,“眠”指“睡眠”。我认为,埃文·古夫曼(Erving Goffman)提出的“融入社会环境”概念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小憩的社会意义以及与其有关的规则。通过身体语言和口头表达,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介入到所处的环境之中。然而,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分割为数个可支配的底层介入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小憩可看做是一种底层介入,在没有打扰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情况下,不必对此大惊小怪--这点和白日梦很类似。尽管小憩者此时可能已经精神溜号,但在需要主动参与时,他们就会立刻返回到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来。他们还可以通过身体姿态、身体语言、衣着符号等方式保持符合可支配介入活动的印象。
工作场所中的小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原则上,工作场所要求员工态度专注、主动参与,在工作场所睡觉则会给人留下性情倦怠、逃避责任的印象。然而,打瞌睡也会是勤奋工作的产物。在要求听众被动聆听主席台上冗长报告的会议上,听众非常容易入睡。来参加会议本身比会议能取得什么成果更加重要。一位消息人士告诉我:“我们日本人都有奥林匹克精神--重在参与。”
文章插图
日本人认为,勤奋是指长时间尽全力工作,这是一种得到高度推崇的美德。在筋疲力尽或者疾病缠身的情况下仍然参加会议的人表现出的是勤奋态度、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通过克服身体不适和需求,一个人就能在道德和精神意义上变得更加强大,并且充满正能量。人们会觉得这类人忠诚可靠,应当晋升。如果他们因为过度劳累、患上感冒或其他疾病而酣然入睡,人们会原谅他们,并且打趣地说,这是因为“睡魔”袭来的缘故。
另外,日本社会也高度崇尚谦虚这项美德。因此,没人会四处吹嘘他工作勤奋–此时就需要采取某种巧妙的方法获得社会认可。由于劳累和疾病往往是由于过去的努力工作所致,这时可以小憩一番–甚至闭上眼睛假装小憩–从而表明该人一直在努力工作,虽然他现在正在打瞌睡,但却仍然具有控制自身及情绪的力量和道德。
因此,日本人的小憩习惯不能和懒惰划等号。恰恰相反,它是日本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非正式行动,目的在于通过暂时“离开”职责而确保日常职责得以履行。很明显:日本人不是在睡觉,也不是在打瞌睡,他们正在小憩。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可大了去了。
推荐阅读
- 配色解读:艺术家邓建勋 x Dunk Low合作—中国饮食文化特色配色
- 山海经考证:如果这样解读这4点,那么《山海经》比《史记》真实
- 『佛牌知识科普』解读佛牌小白的顾虑一二
- 天地会起源:三姓结万李桃红,九龙生天李朱洪,终于给解读出来了
- 寿山石印章究竟有什么好?林石雅集解读
- 如何看待《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对其自身命运三苦的解读?
- “二”为何那么牛?由孔子关羽秦琼李世民解读中国的“二”文化
- 解读博尔赫斯??《小圆盘》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一身是胆的赵云,他是否有三国演义中的威望?以正史角度解读赵云
- 解读殷郊殷洪之死:玉虚门下学道多年,他们依旧是成汤的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