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好像不爱睡觉,好像每个人,尤其是日本人自己都这么说。当然,这只是个错觉。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和社会学现象,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我第一次见识到日本人对于睡眠的这种有趣态度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首次去日本时。当时,日本正处于泡沫经济的巅峰时期,整个社会的投机氛围泛滥,日常生活也处于高度忙碌状态。人们整天忙于工作和休闲约会,几乎连睡觉的时间都挤不出来。当时最为流行的一条能量饮料广告语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这段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谁能24小时战斗不停?商人!商人!日本商人!”
许多人抱怨说:“我们日本人工作太辛苦,简直太疯狂!”但是在这种抱怨声中也不乏一丝自豪:勤勉苦干的日本人由此拥有了对其他民族的某种道德优越感。然而,与此同时,我每天在地铁车厢里都会发现有无数的日本人在打盹,有些人甚至站着就呼呼大睡,没人会对此大惊小怪。
文章插图
我发现这种态度自相矛盾。这些晚上很晚才睡,却在早晨因为缺乏睡眠而哈欠连天的“工蜂”在日本属于正面形象,而社会对于“小憩”(inemuri,日本汉字为“居眠”)--指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在工作会议、课堂和讲座期间打盹的行为却普遍持宽容态度。无论是妇女、男人还是儿童,都能很自然地随时随地酣然入睡。
如果人们认为在床上或榻榻米上睡觉属于懒惰行为的话,那么为什么不认为在会议上甚至工作时打瞌睡是更严重的懒散行为?为什么要让儿童学习到深夜,却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补觉?带着对这种矛盾意识的疑惑,在几年后攻读博士学位时,我选择了睡眠的文化含义作为课题做了深入研究。
研究刚开始的时候,人们认为睡眠本身不是一个严肃的学术研究课题,对此我做了很大努力才打消他们的这种偏见。当然,当初吸引我的正是这种消极态度。睡眠本身承载着多种含义和意识形态要素,对睡眠和与之有关的话语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深植在睡眠组织和讨论语境下的价值观。我发现,大多数人不认为睡眠这种日常而自然的现象会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核心结构和价值观。
文章插图
【 日本式|解读日本式“居眠”的文化缘由】我们往往认为人类的祖先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生活。但实际上,不管在日本还是在其他地区,人们的睡眠习惯从来就没有如此简单过。即便在电灯发明前,当时的文献记录就曾记载了很多人因为深夜沉湎于聊天、喝酒和其他享乐,迟迟不睡而遭到责备的故事。但人们普遍认为有文化的人--尤其是年轻的武士--挑灯夜读是一种好的品德,即使这种学习习惯可能效率并不高,因为这不仅会耗费更多的油来点燃油灯,而且还会在第二天上课时打盹。
历史文献里几乎从未提起过打瞌睡,好像当时的人们对此都习以为常。唯一的例外是在公共场所打瞌睡引起某些趣闻轶事的情形,比如,某人在一场典礼上加入合唱时唱错了歌曲,因为他们在典礼的大部分时间内都在睡觉。另外,人们还喜欢拿不知不觉打瞌睡的朋友开玩笑。
另一方面,清晨早起被誉为是一种美德,至少从儒家和佛家被引入日本后是如此。古代文献中有人们对于公务员工作时间表感到担忧的记载,但从中世纪以来,早起就已经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喜好,“晚睡早起”成为有文化品德的人的象征。
文章插图
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是父母是否与子女共寝。英国的习惯是,父母让儿童在单独卧室里独睡,即便在婴儿时期也是如此。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儿童学会独立入睡,并建立起有规律的入睡习惯。然而,日本父母和医生却坚决主张父母与子女共寝直到学龄。他们的理由是:这样做不仅会消除儿童的紧张情绪,还有助于塑造独立和适应社会的成人人格。
推荐阅读
- 配色解读:艺术家邓建勋 x Dunk Low合作—中国饮食文化特色配色
- 山海经考证:如果这样解读这4点,那么《山海经》比《史记》真实
- 『佛牌知识科普』解读佛牌小白的顾虑一二
- 天地会起源:三姓结万李桃红,九龙生天李朱洪,终于给解读出来了
- 寿山石印章究竟有什么好?林石雅集解读
- 如何看待《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对其自身命运三苦的解读?
- “二”为何那么牛?由孔子关羽秦琼李世民解读中国的“二”文化
- 解读博尔赫斯??《小圆盘》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一身是胆的赵云,他是否有三国演义中的威望?以正史角度解读赵云
- 解读殷郊殷洪之死:玉虚门下学道多年,他们依旧是成汤的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