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湘北第一镇羊楼司的由来


元朝|湘北第一镇羊楼司的由来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羊楼司镇
羊楼司镇扼湘鄂咽喉 , 守南北要冲 ,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 素有湘北门户之称 。咋一听 , 羊楼司这名字的确有点与众不同 。为什么叫羊楼司?比较普遍的说法是 , 元代初年 , 朝廷向南方推广养羊技术 , 在这里建楼眺望、设司管理 , 因而得名羊楼司 。其实 , 这完全是以讹传讹 , 是没有史实依据的 。
首先 , 元代之初 , 没有朝廷向南方推广养羊技术这一说法 。元朝由蒙古人建立 ,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 , 蒙古高原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 草原上放牧的是绵羊 , 绵羊喜干燥、耐寒不耐热 , 根本不适合在湿热的南方养殖(南方只有少量的山羊) 。一般来说 , 年降雨量400毫米是农耕区与牧区的分界线 。对于年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左右的湘北地区来说 , 是非常适于木本植物生长的 , 开辟大片草地用于放牧在经济上根本不划算 。此外 , 《元史》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所以 , 有关元朝廷向南方推广养羊技术这一说法缺乏依据 。
既然这一说法缺乏历史依据 , 那么羊楼司的真实由来到底是怎样的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
《大明实录.大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一》记载:“成化十三年(1477年)十月改湖广武昌县赤土矶巡检司为羊楼巡检司(隶属蒲圻县)” 。意思是 , 撤掉武昌县的赤土矶巡检司 , 同时设立蒲圻县羊楼巡检司 。《明史.地理五》也记载:“蒲圻府(武昌府)西南 , 西有蒲首山 , 南有蒲圻河 , 即陆水也 。又西有蒲圻湖 , 西南有新店等湖 , 下流至嘉鱼县之石头口 , 注于大江 。西南有羊楼巡检司 。”由此可见 , 羊楼巡检司设立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 , 地点在蒲圻县的西南角 , 后来人们逐渐将其简称为为“羊楼司” 。
那么 , 什么是巡检司呢?设置巡检司始于五代 , 盛于两宋 , 元、明、清三代巡检司为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类似今天的公安派出所) 。
明代仅在湖北八府中就设置了90个左右的巡检司 , 临湘县在明代有没有设立巡检司?答案是肯定的 。《明史.地理志五》载:“临湘府(岳州)东北 。东南有龙窖山 , 跨临湘、通城、崇阳、蒲圻四县界 , 西南有城陵矶 , 又有道人矶 , 皆濒大江 , 有城陵矶巡检司 , 又南有土门镇 , 东北有鸭栏巡检司 。”所以说 , 临湘历史上也曾设立过三个巡检司 , 即城陵矶巡检司(今岳阳城陵矶港区)、鸭栏巡检司(今江南镇鸭栏村)、土门巡检司(今詹桥集镇一带) 。
明代设置巡检司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 , 分别是洪武时期和成化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巡检司的作用 , 将其视为对基层社会进行有效控制的主要依靠力量 。《全明文》卷七《谕各处巡检》曰:“扼要道 , 验关津 , 必士兵之乐业 , 致商旅之无艰 。”当时湖广省作为原蕲黄红巾军的活动之地 , 一直是徐寿辉、陈友谅所建政权的主要辖区 , 蕲州、汉阳、武昌先后成为蕲黄农民军政权的建都之地 , 明王朝对这些地方不得不多加提防 。于是 , 在建立明王朝不久后 , 朱元璋便加大对这些地区设置巡检司的力度 。羊楼巡检司的前身赤土矶巡检司就设立于洪武三年(1371年) , 成化十三年(1477年)赤土矶巡检司才改为羊楼巡检司 。
作为维持社会治安秩序的最基层的政府机构 , 与前代相比 , 明代的巡检司的职能职责更加细化 , 如将宋元时期简单的巡逻、缉私和捕盗职能分解成了“盘诘往来奸细及贩卖私盐、犯人、逃军、逃囚、无引、面生可疑之人”等七个方面 。
明代巡检司的衙署均不位于县城 , 而是建在关津要道或离州县治所较远的繁华市镇 。巡检司除了监视、盘查固定人口外 , 主要职责是对流动人口进行全面防控 。巡检司作为最基层的管理机构 , 其长官称为巡检 , 所属差员称作弓兵 , 其一般来源于巡检司所处地方的住户 , 但弓兵人数有一定的限制 , 一般为二三十人 。一旦确定在某地设置巡检司后 , 工部负责建造衙所 , 吏部负责铨选官员 , 礼部负责铸印 , 并行移有司 。巡检司官阶虽小 , 但中央政府对其严格掌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