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做事雷厉风行,说话语速偏快。谈到她的作品及向祖辈学习非遗剪纸的经历,她却总是发出爽朗的笑声,眼睛笑成一道弯。
省级非遗传承人何芳林从小就从长辈那习得了剪纸、彩扎等非遗技艺,是家里的第六代非遗传承人。大学专修传统文化毕业后,她又学习了面塑、棕编等非遗技艺。她取得的非遗成果,用她自己的话说,“拿奖拿到手软”。
2012年,她辞去深圳高薪工作,回到家乡麻阳岩门镇,公益传承非遗。可是做到让家乡的孩子去接触非遗、学习非遗,并长期坚持下来,比想象中的难,但她却心甘情愿。
对非遗剪纸的痴迷
爸妈不在身边,奶奶是伴。
因为家中某些原因,何芳林从小就离开妈妈爸爸到乡下和爷爷奶奶生活,直到12岁。
奶奶是村里的绣花能手,奶奶绣出来的绣花鞋和窗帘上的花鸟虫兽图案颜色鲜艳,栩栩如生。小小的何芳林对其着迷,经常看了又看,爱不释手。
从那时候起,她便爱上了这门民间艺术,于是她经常拿起奶奶的剪刀、针线开始照着奶奶的样子剪样、刺绣……
何芳林回忆,读小学时,她经常在学校剪纸,就连上课也不例外,为此,没少被老师批评。在她读小学五年级时,有一次竟然在课堂上把自己的手剪伤,当场哇哇哭了起来。放学回到家里,她把书包一放就开始剪纸,吃饭都要母亲喊。母亲见她如此痴迷剪纸,很担心她的学业,便下令不许她剪纸,于是把宣纸和剪刀全部没收了。
回忆起小时候的剪纸经历,何芳林脸上挂满了笑容。
何芳林1994年从成都美院学习传统文化毕业后,她还学习了面塑、棕编等非遗技艺。
12月8日,采访人员走进何芳林的家,发现客厅和房间的墙壁上,目之所及,都是她的作品,她的毛笔篆体字尤其多。何芳林告诉采访人员,2011年她又开始学写篆体,开始研究篆体剪纸。目前她的篆体剪纸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为了学好篆体剪纸,何芳林不知道自己写了多少字,有时候连屋顶上都贴满了自己的篆体毛笔字。往往是贴了又撕,撕了又贴,她称自己像个“疯子”,但这正体现了何芳林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2016年她获得了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称号。
如今,新加坡非物质文化展览馆里,就保存了何芳林的“大展宏图”剪纸图。她的创新京剧剪纸获得了湖南省专利,她的非遗剪纸或棕编作品在缅甸非物质文化工艺品展中获亚军,马来西亚非物质文化剪纸中获冠军,印度非物质文化比赛中获得金奖,韩国非物质文化展中获亚军,新加坡非物质文化比赛中获冠军……
在快乐中传承
1994年大学毕业后,学校推荐她在深圳的几所公立学校教授非遗课程。
在深圳,经济收入可观,有自己喜欢的工作,日子过得还行。可是2012年,她却毅然回到自己的家乡麻阳岩门镇。为这里的孩子们开设公益剪纸及面塑、棕编等非遗课程。
她说:“在深圳很多孩子都知道非遗,他希望家乡的孩子也能这样。”
可是,面对多方的不理解,回家传承非遗的路比她想象的要难。
“如果我不来教这里的孩子们,非遗文化在我们这里就失传了。”她说。但是她相信:“如果我坚持去做,相信一定会做好。”
岩门镇的灵童摇篮幼儿园是何芳林的公益教学点。该镇有很多留守儿童,学生下午4时30分放学后,如何让孩子安全度过放学后一个多小时的“管理真空”?何芳林在这个幼儿园设点,面向全镇的幼儿、小学开设了免费的“四点半课堂”,教他们剪纸、面塑、棕编等非遗技艺。
推荐阅读
- 很快,我们的古典乐、民乐都将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延续。“
- 读《刘氏族谱》,谈中国的姓氏及宗族认同和家风、家学的传承
- 传承剪纸文化 构建特色课程 朱老庄镇观堂幼儿园开展剪纸培训活动
- 凉州区永昌镇:非遗传承从培养“娃娃徒弟”开始
-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举办“唱响革命经典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晚会
- 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 诸子百家中,为何只有儒家传承了两千多年?墨家、法家去了哪里?
- 陈茂良品德兼有的艺术信仰,用心传承玉雕艺术的故事讲授者
- 肖塘小学:学四史品经典 童心向党续传承
- 2021建党100周年 用数字化VR虚拟现实技术呈现传承党建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