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许子东:鲁迅当年批判“奴才”,而现在古装剧却在培养这个文化

“奴才遵旨!”
“主子息怒!”
这些句子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甚至一眼看过去仿佛自带语音播放功能,脑海里不仅会出现声音而且连画面都活灵活现的。究其原因,大概是由于近年来清宫剧火遍各大卫视,其中的用语习惯潜移默化地植入了观众的脑海里。
然而,“奴才”一词在汉语语系里,一直是作为贬低和骂人的话而存在的。为何随着清宫剧的热播,这一词语反而跃升为流行的自用语了呢?
当代著名学者许子东先生在电视节目《一本好书》中谈到,鲁迅先生当年以笔为枪,奋笔疾呼要唤醒麻木的中国人,他用辛辣的文笔讽刺了大清国民身上被封建统治烙下的“奴性”烙印。
但大清都灭亡这么久了,国民竟然又开始以自称“奴才”为傲,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许子东生于1954年的上海,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的他,从小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家庭的特殊性。
直到小学最后一年,他和自己的哥哥一起加入了造反的队伍,去上海的弄堂里去抄家。但与此同时,他们家也被别人给抄了,所以没多久他就丧失了造反的资格。
后来,随着上山下乡运动的火热发展,他来到了江西的生产队插队。不幸的是,年轻的他在这里水土不服,生活了一年就患上了急性肝炎,不得不返回上海进行治疗。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许子东被推荐到 “工农兵大学”读书,在这里开始了他的文学研究生涯。他最开始研究的领域是郁达夫,他把自己对郁达夫的研究成果集结为《郁达夫新论》一书。
正是《郁达夫新论》这本书的出版,让许子东本人被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他一下子成为当时中国大学文学系里面最年轻的副教授。
1990年,许子东选择去美国加州大学读博士学位,读博时他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张爱玲。
许子东现任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他在现代文学课里面说道,张爱玲与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容易被注意到的两个作家。
这并不是说张爱玲同鲁迅一样伟大,他的意思是说,如果把鲁迅比喻为一座山,那么后面的很多作家都是山,他们都被这座高山的影子给遮盖住了;而张爱玲却是一条河。
他当时认为,鲁迅在文学史上固然有着不可逾越的地位,但是张爱玲独辟蹊径,丰富了文学的内涵和外延。
许教授致力于推动香港和大陆的文化交流,应梁文道之邀成为了凤凰卫视很多节目的嘉宾,诸如《铿锵三人行》、《一本好书》、《见字如面》等节目,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他的所知所学介绍给大陆观众。
凤凰网《舍得智慧讲堂》的主持人采访许子东时,他表示自己最近正在重读鲁迅。
古装剧|许子东:鲁迅当年批判“奴才”,而现在古装剧却在培养这个文化】“曾经有一度,我听人家讲鲁迅听的都烦了,可是近来重读鲁迅却发现,先生严重被低估了。从五四运动时起至今快100年了,很多事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很多事情并没有改变多少,竟然都被鲁迅先生说中了。”
鲁迅先生对于中国人,乃至对于世界人性的认识,都是超出了一般人的认知水平的。他在自己的杂文里,对于奴隶和奴才的区别曾经这样分析道:
“奴隶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天生的奴隶,清朝的国民和臣民都是天生的奴隶;另外一种是被压迫的人,就做稳了奴隶;还有一种就是吃了苦但是没办法反抗,最后只能接着受苦的人。
但是第三种类型的奴隶,如果在吃了苦没办法反抗的情况下,还能苦中作乐,同时不仅自己受欺负的同时还要作为帮凶来欺负别人,那么这种心态就是奴才心态。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奴隶是一种状态,而奴才是一种心态。”
鲁迅先生以其凌厉的笔锋如此抨击“奴才”心态,企图唤醒国民独立自主的意识。
然而现如今,清宫剧中一口一个“主子”,一句一个“奴才”,让全国的观众纷纷效仿。
很多人在对自己的客户、老婆讲话的时候,都会称对方为主子而自称“奴才”,甚至很多养猫的人都要自称为“猫奴”,尊称自家的猫为“猫主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