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公禅师于梁天监十三年即公元514年12月圆寂,世寿96岁。据史料,志公禅师去世前,似有预兆。《南史》卷七十六“隐逸下”:“天监十三年卒。将死,忽移寺金刚像出置户外,语人云:‘菩萨当去。’旬日无疾而终。”
志公禅师圆寂后,梁武帝敕葬于金陵钟山独龙阜,并于墓旁建开善寺,谥“广济大师”。
铜官窑有近似志公禅师诗,录如下:
我见他家死,心中热如火。
不是怜此人,恐畏此着我。
文章插图
(铜官窑“我见他家死”壶)
此诗与志公禅师《劝世念佛文》中的“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四句基本相同,其意大体如下:你看到人家的离世,看到的只是人家的灾难?不,你应该警惕,“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他告诫人们,他人遭灾时,要感同身受,由人推己,常存悲悯之心。
忍辱波罗蜜是六波罗蜜之一,为大乘佛教的重要教理和修持法门。同时,忍辱作为一种品德修养,学佛必须学忍辱波罗蜜,所以,章炳麟如是说:“惟孔子亦曰克己复礼,浮屠有忍辱,皆自胜也。”
铜官窑有“忍”,“忍辱非人,非人忍辱”及“忍辱成端政(正)”等题记。其中,“忍辱成端政(正)”与《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经》中的“为人端正,从忍辱中来”一句意义接近,与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六十八载的“为人端正,颜色洁白,辉容第一,见无不喜,从忍辱中来”内涵相同。
佛有“八忍”之说,所谓“忍为智之因,智为忍之果也。”“忍”反映了百忍成金的思想。只有忍受苦难,诚心修善,待死后轮回转世才能脱离苦海。
铜官窑器物上的系列“忍”题记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社会的动乱,人民生活的艰辛,也波及到了远离中原、偏安南方的铜官,这是“窑人”寄托于宗教,希望于来世的现实表现,也是佛家经典,志公禅师、释宝月诗文多现于铜官窑器物上的历史前提。
创造之于铜官窑,是其在唐五代二百年间生存与发展的强劲内核,铜官“窑人”在释宝月、志公禅师原诗的基础上,稍加改造,即“创造”出来另外的语境,与原诗一起,不朽了千年。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当代东方艺术研究中心)
推荐阅读
- 考古学?阿卡得文字
- 「静夜有声」忆江南
- 忆江南
- 《老人与海》一书,用朴素无华的文字,让人充满了精心的表现力
- 一枚钢针,一块玉石,四个细小的文字,让他得报大仇
- 伤感爱情文字图片 关于爱情的图片带字
- ?绝句·迟日江山丽
- 幻书启世录:最强文字纠正员莅临?听到名字太有意境了!
- 想知道江南对外贸易真相?看陶瓷就行了
- 题西林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