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从铜官窑陶瓷文字考问历史( 二 )


铜官窑里的“上田社”
文字|从铜官窑陶瓷文字考问历史】《礼记》“祭法”: “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史记》卷二十八:“汤伐桀,欲迁夏社,不可,作夏社。”
“社”在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神庙、日子以及祭礼,如春社、秋社、社日;“稷”是谷神,古代君主祭祀“社”与“稷”。后来,“社稷”合而为一,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国家的代名词。
长沙铜官窑里有二件涉“社”器物,即“上田社”碗与“老寻家茶社瓶”。
 文字|从铜官窑陶瓷文字考问历史
文章插图
(铜官窑青釉褐彩“上田社”记文碗)
对于“茶社瓶”的“社”字,可以作两种理解。第一,古时有春社、秋社,社日中的人们各以社糕、社饭、社酒等相互馈赠,用为供养。此“茶社瓶”或为社日装茶请客供养之用物。
第二,古时志趣相投者往往聚会结社。《都城纪胜》记载南京临安有“茶汤会”,此会每遇诸山寺院作斋会,则往彼以茶汤助缘,供应会中善人。唐代饮茶之风兴盛,或亦有某种“茶会”“茶社”之团体,而“社”中所用之茶瓶,或可称为“茶社瓶”。《全唐诗》即载有“茶会”,如《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等。
说到“上田社”碗,方家多将“上田”注解为日本商人的姓氏,而将“社”字理解为类似于日本当下的公司。
其实,中国古代的典籍里多有“上田”的记载与解读。如《毛诗正义》:“上田谓垦耕,下田谓土地。”《周礼注疏》:“民虽受上田、中田、下田,及会之,以下剂为率,谓可任者家二人。”《春秋公羊传注疏》:“司空谨别田之高下善恶,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肥饶不得独乐,墝埆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主易居,财均力平,兵车素定,是谓均民力,彊国家。”《汉书》“食货志”:“圣王量能授事,四民陈力受职。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
《旧唐书》里也有“上田”“下田”,甚至“荒田”的明确记载,那应该是把按田“肥瘦”而定税收的“尺子”:大历五年(770)三月,“夏税,上田亩税六升,下田亩税四升。秋税,上田亩税五升,下田亩税三升。荒田开佃者,亩率二升。”代宗李豫时期出台的这个政策,从时间上看,大体与铜官窑“上田社”碗的“出生期”相当,即唐中晚期。
论者以“上田”为日本姓氏,其实不然。据资料,古代日本人没有姓,只有名。1870年,明治天皇颁布了《平民苗字容许令》,准许包括以前不准拥有姓氏的平民在内的所有日本人拥有姓氏。1875年,颁布《平民苗字必称令》,规定所有日本人必须使用姓氏。此后,才有了日本的姓氏普及。因此,唐时期的日本,是否有“上田”之姓,值得商榷。
日本的“株式会社”,在中国相当于我们常说的股份公司。“株式”起源于18世纪,意为股份、股票和股权;会社有商会、合作社及有限公司等意思。
日本的姓氏与“株式会社”均是近代的产物,较铜官窑的“上田社”碗,晚了千年。可见,“上田社”题记碗,当为“窑人”为上田之“社”——上田的土地神而定制的专用祭器。它或用于装祭品,或盛祭酒,属于民间信仰中的物品,与铜官窑其他带宗教色彩的题记器物,如“道林寺”“开元寺”“北禅院”“南台寺”“麓山寺”的性质基本相同。
“均民力,彊国家。”上田、中田、下田是我国古代统治者按田土肥瘦来分配资源、人口,决定税赋的一种土地制度。田社是古代奉祀田神——土地神的处所或神庙,三国时期的曹植在其《社颂序》中说道:“田则一州之膏腴,桑则天下之甲第,故封此桑,以为田社。”
出于对土地的依恋与崇拜,古人设“社”来祭祀上田,这应是铜官窑“上田社”题记的基本要义。同理,古代应有“中田社”“下田社”,甚至“荒田社”的存在,今天广州增城有上田社,云南普洱有中田社,漳州龙海有下田社,四川攀枝花有荒田社,这些“田社”,应与古代文献、与铜官窑的“上田社”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