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孟子》打脸《史记》:原来司马迁也会犯这么大的错误?( 二 )


 孟子|《孟子》打脸《史记》:原来司马迁也会犯这么大的错误?
文章插图
03究竟是哪个“齐王”灭亡了燕国?《史记》与《竹书纪年》存在二十多年的误差,前者把齐威王、齐宣王、齐湣王的年代都往前提了二十多年。所以,桂陵之战发生在齐威王末期,而马陵之战发生在齐宣王初期;齐国灭亡燕国则发生在齐湣王时期。关于这些事件的记载,《史记》是这样写的:桂陵之战时间:“(齐威王)二十六年,魏惠王围邯郸,赵求救於齐。”马陵之战时间:“(齐宣王)二年,魏伐赵。赵与韩亲,共击魏。赵不利,战於南梁。宣王召田忌复故位。韩氏请救於齐。”燕国子之之乱时间:“三年,国大乱,百姓恫恐。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将攻子之。诸将谓齐湣王曰:‘因而赴之,破燕必矣。’”在司马迁看来,公元前314年子之之乱发生时,齐国的国君是齐湣王。齐湣王趁燕国内乱之际,消灭了这个国家。之后燕昭王复国,并于二十年后复仇于齐,命乐毅东下齐城七十二,逼迫齐湣王自尽,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但是,如果按《竹书纪年》的排法,子之之乱发生时齐国的国君应是齐宣王而非齐湣王。究竟哪种说法可信呢?在两种史料互相矛盾的情况下,这时我们就得求助于第三方了。首先,《战国策》与《竹书纪年》是一致的,《战国策·燕一》里说:“孟轲谓齐宣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可知讨伐燕国的“齐王”应是齐宣王;其次,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孟子也留下了齐国灭亡燕国的重要信息,可以证明《史记》是错误的。04《孟子》证明《史记》的记载是错误的孟子与魏惠王、齐宣王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曾见过这两个国君,并且《孟子》一书中也有许多关于齐宣王的记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孟子记录下了齐国消灭燕国的历史,证明当时的“齐王”是齐宣王而非他的儿子齐湣王。《孟子·梁惠王篇》里记录了许多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其中有几处涉及到齐宣王伐燕之事。首先,《孟子》里写道:“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哙。’”由此可知,孟子所说的伐燕之事指的正是发生在公元前314年的子之之乱。其次,《孟子》又记载:“齐人伐燕。或问孟子曰:‘劝齐伐燕,有诸?’”可证明《战国策》里关于孟子劝齐宣王伐燕的记载是准确的,孟子确实劝齐王讨伐燕国过。
 孟子|《孟子》打脸《史记》:原来司马迁也会犯这么大的错误?
文章插图
第三,《孟子》里说:“齐人伐燕,胜之。齐王问孟子曰:‘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这里的“齐王”正是本篇中屡次提到的齐宣王,他攻下了燕国,并且问孟子是直接吞并这个国家好呢,还是另立新君、然后撤军离去为好。孟子劝齐王选择后者,齐王不听。第四,《孟子》里记载说:“燕人叛。齐王曰:‘吾甚惭于孟子。’”说明后来燕人再次复国,齐宣王为此感到后悔,不好意思再见孟子。因此,《孟子》完整记载了整个子之之乱的前后,描绘了齐王先是破灭燕国,之后因不听孟子之劝,想吞并这个国家,结果导致燕人造反,重新复国的过程。《孟子》一书中所说的“齐王”皆是齐宣王,从无一处提到过齐湣王。可以跟《竹书纪年》、《战国策》形成一条证据链,证明一度灭亡燕国的齐王应是齐宣王,而非《史记》里的齐湣王。《史记》认为子之之乱的时候齐宣王早已过世十多年,这是因为它误把齐威王的元年提前了二十多年的结果。正因为《田敬仲完世家》把齐国世系写成了十代而不是十二代,所以从一开始就出现了时间错乱。导致这篇世家里有超过70%的内容都是错误的,直到齐襄王时期时间才准确。《孟子》、《竹书纪年》和《战国策》配合在一起,证明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出现了一大错误,因此,我们读史时应当保持谨慎,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小伙伴们对此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大家踊跃分享讨论,祝大家每天都能开开心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