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肿瘤,却死于心脏病?葛均波院士团队“肿瘤心脏病学”多个创新成果落地( 二 )
可以说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这类新型抗癌药 , 第一次在“治愈”层面上让癌症病人看到曙光 。 但其在为患者带来显著生存获益的同时 , 各器官的免疫毒性成为临床中不可避免的新问题 。 其中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致死率最高 , 成为导致患者短期内死亡的重要原因 , 其死亡率高达39.7%-67% 。 而且 , 鉴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良好的抗癌效应 , 此类药物广泛应用已成必然趋势 , 专家预计未来发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的患者数量将进一步增加 。
因此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早期识别和处理将成为肿瘤科医师和心血管内科医师的共同面临的挑战 。
此次同步上线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心脏毒性在线评估小程序” , 可以帮助非心血管内科医生评估肿瘤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 在早期快速地识别高危人群 , 尽早转至心血管内科寻求专业治疗建议 , 有助于减少心血管毒性事件的发生 , 降低事件发生的严重程度 。
文章插图
此外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心脏病学团队发现目前心内科临床实践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浆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能预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免疫性心肌炎的病情转归情况 。 在前期临床数据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 , 团队结合血浆sST2、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心脏超声检查结果等指标建立了评估模型 , 能早期、快速地识别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免疫性心肌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
此次 , 中山医院将该项专利成果许可给深圳华迈兴微医疗科技公司 , 后期将共同研发能有效预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免疫性心肌炎患者的预后的检测试剂盒 , 惠及更多采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肿瘤患者 。
在我国 , 肿瘤心脏病学尚处于起步阶段 , 除了临床一线的工作实践 , 还需产学研医齐头并进 。 为此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率先在华东地区开设了第一个“肿瘤心脏病学多学科联合门诊” , 并开展了多项临床与科研工作 。
文章插图
多学科合作任重而道远 , 葛均波院士等医学专家、科技和医药企业研发专家以及医疗媒体专家 , 在本期“科技会客厅”就此进行了现场讨论 。
推荐阅读
- 万万没想到,一名癌症患者感染新冠后体内的肿瘤竟然消退了...
- 乳腺癌幸存者的研究,吃啥能防乳腺癌
- 得了乳腺癌,她为何不愿去治疗
- 不到3毫米的肿瘤都能发现!浦东首台“人体哈勃望远镜”落户仁济
- 国寿核保之声|得了胰腺炎该如何买保险
- 癌症晚期感染新冠后,肿瘤居然消失了?怎么回事?专家给出解释
- 英国一癌症晚期男子感染新冠后肿瘤缓解,这意味着什么?
- 医学奇迹!淋巴瘤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肿瘤消失了
- 医生提醒:女性要是出现这四种情况,就是得了妇科病,须及时治疗
- 得了冠心病,如何才能长寿?医生说:这3点很重要